張秀虹玉
摘要:轉專業這一話題,幾乎是每一個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都會面對的。而這一選擇的成功與否,不僅與我們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長期而言,也會對我們所在的家庭,學院和學校產生一系列的作用力。而我們的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本科生轉專業意愿調查研究,就是針對這一現象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剖析。以英語專業學生為切入口,一葉知秋,分析原因及影響,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教育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應該從自主選擇教學環境開始,逐步投入于學習中。因此我們從問卷調查和訪談交流兩部分入手,進行分析,根據現狀匯總提煉,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英專;轉專業;作用;
一、研究背景
與綜合類院校及其他類型院校相比,雖然理工類院校對外國語學院的建設相對較晚,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不少問題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凸顯。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理工類院校最大的特色是將語言和科技相結合,重視將外語運用于科技生產與實踐。理工類院校外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時,具有同類專業畢業生不具備的優勢,但轉專業“熱”這一問題仍舊突出。通過此課題的研究,找出不足,對癥下藥。以上的因素促成了我們的調研[1]。
二、主要進展
本研究旨在調查轉專業政策作用及問題,并尋求應對方案。針對原因的分析,我們采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式,以期因素可知性最大化;而針對作用力的總結,我們則采取了訪談調查的形式,尋找他們專業的深層次的影響。
1、問卷結論。總計發放問卷300份,共收回271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59份。其中紙質問卷123份,網絡問卷136份,利用率高達86.3%.
轉專業的問題涉及的人數廣泛,原因多樣化。在我們所給出的選項中,比例最大的是興趣因素,高達82%;其次是市場前景,占41%,還有家庭和成績因素各占約17%。作為成年人,大多數轉專業的同學,仍傾向于按照自己的興趣來促進學習的方法。而社會普遍認為因素較大的家庭和成績及市場因素,只是考慮的補充。
現行轉專業的影響,也呈現出不相同的局面。①對個人而言,65%的受訪者認為轉專業讓他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發揮出自己的天賦,但也有36%的人認為,轉專業對自己產生了不利影響,專業基礎薄弱,學習壓力大。②對學生家庭而言,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轉專業是支持的。③對學生班級和宿舍關系的影響,呈現優劣各半的現象。④對未來發展的想法,近 70%的人認為轉的專業就業前景更好。但也是有人認為,新專業仍舊不利。專業其實不在好壞,關鍵是自己是否適合,是否努力學習。
2、訪談結論。我們對7名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對其中3位家長進行了電話訪談,組織了一場宿舍座談會,并深度采訪學院的5名老師。以求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某些問題的具體情況,確保調查的準確性與完整。
首先,做出轉專業決定前,要提前了解好轉專業政策,了解所轉專業的基本情況及未來發展前景。其次,對于跨度比較大的專業,要三思而行,權衡利弊,也要加強寢室和班級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反思。而且,一定要做好與家長、老師的溝通。最后,老師們認為除非自身對學英語劣勢明顯,不要輕易的選擇轉專業,也不要強求自己,一定局限于某個專業。這不僅是對自身發展的影響,也會對學科發展和學院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3、高校交流。與周邊3所高校相關專業所在學院組織取得聯系,進行了對比分析。語言類學科作為語言類高校的優勢學科,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也不盡相同。以地大鄰近的北京語言大學為例。學生轉專業的人數比較少,用同學的話來說,幾乎都是文科專業,轉無可轉。所以他們學習動機的強度,或者說被動學習強度大。大學四年,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還可以促進自身的再發展[2]。
而理工類高校北京礦業大學和和北京科技大學,雖然與我們類型相似,卻也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北京礦業大學沒有外國語學院,但有英語專業。因此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特別是理科生,有的轉專業意愿。但礙于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成功率不高。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及學院的發展遇到“瓶頸”。而北京科技大學的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學校對外國語學院投入的資金及其他方面支持力度很大。他們還設置的單獨的德語系和日語系,小語種發展方面可謂一枝獨秀。同時英語專業方面不僅教學實力強,而且發展方向多。他們還年年組織舉辦北京高校的英語配音大賽決賽。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科認同及未來規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也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所裨益。
三、研究心得
1、存在問題。本校本專業本科生人數基數較少,難以進行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所以我們將數據統計的一部分重點,轉為了網絡問卷;仍有31%的學生對存在現轉專業不滿意的情況,滿意度較低,師資力量、教學安排、交流實習機會等教學內容上還有待改進; 調查中有超過30%的學生曾有過轉專業意愿,而對比相關文科類院校平均比例為12.5%。這從側面反映出我院專業建設等方面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2、議總結。進行教學信息公開,使得學生對學院課程、教學計劃、院系資源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學科認同感。力求從根源上,解決學生面對轉專業問題時的誤區,使其進行更好的選擇。“以人為本”,學院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機會;充分利用本院優勢資源,增強學院的教學吸引力,留住人才。利用地理位置優越性,積極學習周邊優秀外語類、綜合類院校辦學經驗;強化本科課程設置,保證專業課質量,合理安排課程,優化課程。發展優勢特色課程,如:西方文化導讀、地質英語等。增加資金投入,拓寬學生英語學習的領域,豐富學習手段并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3-25.
[2] 高一虹,等.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四年五校跟蹤調查[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