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娜
摘要: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課堂的生活質量,如何讓學生從生活中理解知識,用知識來生活,許多教師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并進行“生活化”理念下的教學嘗試,也總結了一些經驗。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
下面談談我對高中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一些認識。
當前,部分教師仍存在一些思想顧慮和認識誤區。對生活化教學模式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理解還不夠準確。同時,教師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在思想上還存有一定的顧慮。教師的思想顧慮和認識偏差將會使教師自覺不自覺地偏離大綱,甚至會把新教材的特點看做不足,降低的內容難度還會再拔高上去,刪掉的東西又補上來。
其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目的”,生活化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響應的話將很難取得的積極效果。因此,還需創造條件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該模式。
“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認知實際,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瑣事,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和聯系點,用學生生活中現有的思想認識學習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論與實際的最佳結合。“生活化”教學模式體現了“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新的教學理念,更是在教學實踐層次上的一次課堂革命。它以課堂為載體,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去學會生活、懂得生活,使書本上的理念在學生生活中真正得到體現。這樣,真正體現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最主要的原則- -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化”教學突出表現在:
首先、在行文走筆中滲透生活。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特別強調教材內容的系統傳授,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習得教材中的內容,仿佛學生不是為自己而活著,而是為教材活著,不是為現實生活活著,也不是為理想生活活著。雖然為了說明教材中某些觀點,在教材中也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講價值觀的內容時,舉例都以偉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學家和文化精英作為典型人物,與學生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就很難在課堂上與學生產生共鳴。
新的教材對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教材的內容當中,字里行間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在生活的點滴中學到知識,從而避免了思想政治課說教式的教育。比如在《 經濟生活》當中,講到《信用工具和外匯》這一內容時,教材引入了“校園‘ 一卡通”這個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來教學,學生聽起來就會感覺到,信用工具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又如,在講解“供求影響價格”這一較為抽象的理論時,教材中分別示例鏡頭一:菜場降價售菜,蘋果遭遇雹災價格高于往年,禽流感時雞蛋價格一跌再跌;鏡頭二:秋冬換季時皮衣能賣上好價錢,夏天卻無人問津,同一種西瓜剛上市時價格高,而大量上市時很便宜;鏡頭三:羽絨服在東北賣得火爆,在海南降價也少有人買;沿海地區水產品價格便宜,內陸地區吃海鮮就得付高價。吃穿住用行,與我們的生活近在咫尺。在這種親切感之下,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生活教學當中,就能很好的拉近師生,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減少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排斥感,進而喜歡上思想政治這門課。
在情境體驗中參與生活。學習是需要體驗的。嚴格地說,能力不是教會的,而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接受、體驗、感悟、類化、遷移而逐步形成的。在平時的政治課教學中,如果單純用理論去分析,很難使學生掌握,必須設定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其目的就是為了在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間建立關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這也是優化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學習《 經濟生活》第三課第二節《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內容時,根據教材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我們可以建立這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體驗的主題是“我,同學和生日禮物”。具體的體驗過程是這樣的:“每年當自己和一些好同學過生日的時候,丹丹都要和同學們互送禮物。”在選禮物的過程中,通過為四位同學選生日禮物時所考慮的因素,將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這四種消費心理闡示出來,并由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總結出這幾種消費心理的形成及其性質分析。這樣,學生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各種消費心理的特點,又對這幾種消費心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渡而來,進而為繼續學習如何“做理智的消費者”做好了鋪墊。[1]
在探究拓展中升華生活。思想政治教學只有回歸到生活中去探究拓展,學生才能獲得真正運用知識的機會,才能體驗到知識運用的成功與快樂,新的課程正是注重了學生在課后的探究拓展中升華生活的能力。培養一個會運用知識,會生活的人,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歸宿。達到真正理解知識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的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就是在探究拓展中達到升華生活的這種目標。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中,每一單元之后都設有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師生共同來探究如何“正確對待金錢”;如何“講求效率,維護公平”;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什么是“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特點”;在這些探究拓展的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各式各樣的學生參與生活,我們給學生打開了課堂教學的大門,突破了教科書的局限,帶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入生活,走入大自然,走入社會,了解現實實踐內各種要素的基本關系,并推進實踐能力的發展,推進學以致用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通過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縮短了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教學成為學生的主觀所需,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討論、學習中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此逐漸深遠,對生活的體會也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1] 洪章. 簡論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化”教學[J]. 學理論,2014,(35):232-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