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沙
【摘 要】一般說來,學生喜歡生動形象的教學,反對呆板抽象;喜歡感情豐富的教學,反對平淡寡味;喜歡引起追索、導入意境的教學,反對淺露無遺……在這方面,于漪老師雖然沒有在她的教學論文中運用“接受美學”的名詞,但她的實際教學已經運用了這一科學原理。
【關鍵詞】語文教學;于漪;接受美
語文教師要展開豐富的吟誦活動,朗讀,起步于眼,發聲于口,作用于耳,成思于大腦.學生通過讀的方式領會把握語感,以感知美的形式和內容,用感性知覺去融會貫通邏輯思維認知,而這種感知,是一種感知生命的力量。具體做法如:每天晨起誦讀,選定古詩進行吟唱、編排古詩操、古詩詞花樣誦讀比賽等等,指導學生養成專注傾聽、表達的習慣,通過語氣語調的變化善于聯想和判斷的習慣以及豐富的肢體語言形象生動的表達習慣,課堂的顯性課程的審美目標便能成功達成,而隱性課程也能同步作用于學生,教書育人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一、注意形象感染,激揚感情,創設意境
1.注意形象感染
語文教師講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要求將語言文字講得可捉摸、可感知,賦予它們“活”的生命力,例如教授《七根火柴》時,她注意抓住扣人心弦的場景,運用課文中描繪的“抖抖索索”的手、“紅紅的火柴頭”,“朱紅的印章”,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腦海中構成了火焰跳動的意象;又以“焦干”與“濕漉漉”對照,以“身子底下貯滿了一汪渾濁的污水”襯托,再輔以飽含激情的語言叩擊學生的心扉:“這哪里是火柴?分明是一個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紅心啊!紅紅的火柴頭,朱紅的印章,放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猶如一簇跳動的火焰,升起在無邊的草地,劃過陰沉沉的天空,橫掃荒涼蕭殺之氣,給人以光明、溫暖的力量。”這樣,學生在腦海里浮現出了那位紅軍戰士的光輝形象,感受鮮明,印象深刻。
2.注意激揚感情
文學作品必須以情動人,凡是感情真摯強烈的作品,常常能使讀者產生共鳴。于漪老師教學《最后一次講演》時,先在黑板上寫下了聞一多的《紅燭》序詩里的四句(“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底花兒,結出快樂的果子”),并充滿感情地介紹說:“為了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爭取國家的民主、和平、自由,聞一多先生將自己的脂膏無私地流向人間,他最后成為了一個民主主義戰土。”緊接著她又出示《聞一多傳》,根據封面設計(大理石花紋的底色,面上印有一支紅燭),點明寓意:他將他的脂膏無私地流向人間,他猶如這紅燭一樣,把自己最后一滴鮮血,也灑向了人間。因此后人就紀念他,為他作傳,給他樹一座碑,永遠紀念他,而我們今天要學的這一課就是他最后的一次講演。他拍案而起,大義凜然,怒對國民黨的手槍……,這樣精心的導語設計,從感情上極大地感染了學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受效果與平淡乏味的教學不可同日而語。
3.注意創設意境
于老師教朱自清的散文《春》就創設了春的意境。她說:“一提到‘春人們眼前就會展現陽光明媚,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景象,關于春天的描繪,文人筆下很多。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是怎樣描繪的?(學生背誦:“兩個黃鸝鳴翠柳……”),王安石在《泊船瓜洲》里又是怎樣描繪的?(學生背誦:“京口瓜洲一水間……”),接著又引導學生背誦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體會關于春雨春潮的描寫。這樣,學生初步進入了春的意境;陽春三月鳥兒是怎么叫的?花兒是怎么開的?楊柳怎樣吐絮?這些同學們注意了沒有?觀察得了沒有?然后導入課文:“現在我們來看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怎么寫的。”這樣一來,學生在春的意境中開始了學習,情致盎然,興趣倍增,形成了一種春境中的美的享受。
二、注意因文制宜,因人而宜,大致求同
首先,允許接受差異的存在。學生程度不齊,領會勢必相異,絕對的整齊劃一是不現實的。于老師正視這一點,教學中允許爭議,允許差異,而且有意識地引發求異思維;比如她教《正月十八吃元宵》,就設計了一個問題,把矛盾帶到課堂上:“韓鐵匠的手頭究竟有準沒有準?請認真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于是出現了三種回答:一是“韓鐵匠的手頭沒有準,因為他分元宵時,分到自己家里沒有了”;二是“韓鐵匠的手頭是有準的,因為他心頭有—桿共產黨員的秤,他是先人后己,把元宵分給了群眾,所以分到自己家里卻沒有了,這正好說明了他分的時候是有準的”;三是“韓鐵匠分元宵有準,又沒有準,看起來他手頭是無準的可是心頭是有準的,正是這樣貌似無準,實際有準,韓鐵匠這種共產黨員的先人后己的高貴品質才突出地表現了出來”。這三種回答就顯示了差異性——第一種看的表面現象,接受不深;第二種過分坐實,比較拘泥,不夠活脫;第三種觸及到課文這樣描寫的實質。由于大家都動了腦筋,盡管出現了接受的差異,還是各有所獲的,如果不允許差異的存在,動輒訓人,自然會使學生噤若寒蟬,哪兒談得上活躍思維、各抒己見呢?
其次,變接受差異為大略一致,接受主體的千差萬別,決定了接受情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為語文教學固然允許差異的存在。而這種差異不應該只是對立的相反的“各自體驗”,要通過爭議、研討,力求做到變接受差異為大略一致,即所謂求大同存小異。否則,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不能實現的,于漪老師充分注意了這一點,并根據實情區別對待——一種是認識大略一致,但表達會有差異,就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例如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讓學生各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總理的“好”(有的說:“總理好,一輩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有的說:“總理品德如高山,胸懷如大海,功業垂青史。”;有的說:“總理是萬古云霄一羽毛。”有的說:“總理好,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功高蓋世,萬古流芳”),這就各有體驗,大同小異了。一種是出現分歧,引導討論達到縮小差異,實現大同。例如她教《最后一課》,學生們對主人公是韓麥爾,還是小弗郎士發生爭議,有的認定前者,有的認定后者,也有的認定兩者,怎么辦?教者沒有簡單判斷,而是引導大家讀書,辯論,再讀書,再辯論,在讀與辯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情節,明確了主人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