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因政策或者法律等原因致使離婚婦女權益問題得不到保護。本文先是對離婚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研究,隨后就新時期保護離婚婦女合法權益的策略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新時期 離婚婦女 合法權益
作者簡介:張玲,中共臨沂市蘭山區委黨校。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66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離婚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有關資料表明:雖然目前不再歧視離婚女性,但由于法律或政策對離婚婦女的保障措施過于抽象或不到位,致使一些婦女離婚時或離婚后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急需社會相關部門和法學界的研究。下面筆者就新時期離婚婦女合法權益做以下探索,供參考。
一、離婚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現狀及成因
(一)離婚婦女法律意識欠缺
就當前的離婚案件,離婚婦女不見得沒有文化,有的學歷能夠達到學士或者博士,只是法律意識欠缺且沒有訴訟能力,在離婚時只知道起訴,把解決矛盾的任務交給法院來處理、裁決。但卻不懂的“誰主張、誰舉證”風險告知,更不知用法律武器來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并且在法庭上不能準確提供相關證據、準確表達個人意見,保護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最終導致訴訟中處于劣勢,主張的個人權利大打折扣。
(二)離婚婦女財產權受“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的限制
我們知道受傳統家庭模式的影響,當前在小城鎮、農村普遍還是存在“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所以離婚婦女對男方外面的事業不能說不知情,至少不能知道男方隱瞞不告知女方的情況,何況全面的情況?所以一旦男方提出離婚,女方就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為男方有可能把債務提供給法庭,而把收入有意識進行轉移隱匿。而離婚女方卻因為當事人不能夠提供相關財產的證據,所以即使法院同情弱者也會出現家庭財產分割的不公正,合法不合理的現象。
(三)離婚婦女合法財產補償權雖有法律的保障,但實施起來卻很難
“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作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這是《婚姻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條款,應該對離婚女性有所保障。但在實際生活中,男人外出務工掙錢,女人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如果提出離婚在先的話,處于被動地位權益受到傷害的仍然是離婚婦女。
(四)無過錯婦女獲得賠償有難度
按照《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出現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致使家庭無法繼續生活下去而導致離婚的,有過錯一方必須對無過錯方進行賠償。但在法庭審判實踐中婦女舉證男方重婚、婚外同居的事實是困難重重的。如果女方有過錯男方取證就相對容易的多。所以由于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范圍對“取證”過窄,離婚婦女作為一方受害人始終處于弱勢一方,獲得賠償的幾率相對男方要小得多。
(五)無法保障離婚婦女的居住權
一是就當前來說結婚前男方準備婚房作為婚前財產,一旦離婚,離婚婦女就會出現無房居住的情況。雖然司法實踐中一直沿用“一般不超過兩年”的規定處理生活困難方居住期限問題來照顧離婚女人,但2年后,女人“發展”不好仍然空無一屋,所以司法解釋補充規定是否“能考慮判決雙方離婚前就女方居住權給予適當經濟補償”這是當前法學界研究的課題。二是房屋作為婚后共同財產進行財產分割時,離婚婦女會作為社會弱勢群體,有權在離婚時提出請求,然后雙方協商房屋的分割和住房補償問題。
二、新時期保護離婚婦女合法權益的策略
(一)提升新時期離婚婦女法律意識
一是做好各行業的普法教育,特別是《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讓廣大群眾特別是婦女將這些法律學通、弄懂,拿起法律來保護自己權力不受侵犯。二是對低學歷訴訟能力差離婚婦女,且沒有經濟來源的婦女,法院在減免其訴訟費的同時,要求地方法律援助中心無償為離婚婦女提供法律援助。三是法庭在審判過程中要強化庭前和庭審中的指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明確告知舉證責任及舉證范圍,使當事人了解“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提高當事人的應訴能力。
(二)做到共同財產分割時對女方的保護
一是法庭要采取靈活的辦案方式,做到法院查證與當事人舉證相結合的辦案原則,糾正法官一味強調“誰主張、誰舉證”;二是去掉忽視調查取證的錯誤思想傾向,做到當事人提供證據和法庭根據法律和案情進行調查取證相結合的辦案方法,以此來保證離婚婦女權益的實現。二是建議立法機關修改“婦女對財產追索的訴訟時效兩年”條款,將離婚后分割夫妻財產的訴訟時效延長為四年,以此來保證離婚后無過錯方再次向法院請求分割財產權利,以便更好地保護婦女財產權。
(三)法院判決時給予離婚婦女適當的補償
當前的離婚案件判決中,法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在家庭存續期間,維護家庭和睦生活做出貢獻的離婚婦女給予適當的補償,但由于這種貢獻屬隱形的所以不好“明碼標價”,只能在離婚時,法庭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讓離婚婦女得到適當的貨幣補償。為此建議立法機關和法庭對補償數額的進行明確或者用司法解釋做出確定,然后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從夫婦的共同財產先行拿出部分貨幣資產分給離婚婦女作為隱形貢獻的補償,然后對剩余財產再由男女雙方進行分割。
(四)建立健全離婚后的扶養規定
目前,我國沒有設立離婚扶養制度。鑒于此建議立法機關和相關部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離婚救濟措施采用離婚后扶養制度”,建立健全離婚救助扶養制度:一是雙方離婚時,生活困難的一方(男或女),均有權要求給予另一方在一定期間的給予資金或者物質上的扶養;二是雙方離婚后,因年齡過大、病殘以及需要照顧子女等原因不能就業或不能充分就業一方,其個人財產或離婚時分得的財產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有條件的另一方應當給付生活費;三是由于離婚的運營導致生活水平下降的有權要求對方給予補償。
(五)做好過錯損害賠償的策略
一是新時期的家庭,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會出現“與他人同居”等不文明現象,這對家庭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所以法院要對當事人提供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不違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錄像、錄音證據,只要是不存在過錯行為,法官應當采信,并作為定案的證據,并給與對方賠償的依據。二是建議立法、司法部門要對“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司法解釋進行擴大。因為婚姻關系不是一種單純的財產關系和契約關系,而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社會關系或倫理關系。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有男當事人存在婚外不穩定的性行為,但由于沒有“持續穩定”地與他人共同居住生活”的這種現象行為是對離婚女方的“婚姻關系”的權利的踐踏,故女方損害應該收到賠償。三是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對涉及保護婦女權益的案件,左鄰右舍的知情人可能礙于“面子”、“夫妻間的小事”等關系而不愿出庭,致使受害的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庭的保護。鑒于此法庭法官應針對不同證人采取不同方法,甚至做思想工作,同時建議給予出庭作證的證人落實補償措施,使證人為受害婦女出庭作證。對于涉及家庭暴力案件需認證的主要事實沒有證人到庭作證的,法院可根據法律要求依法進行調查作為證據。
總之,新時期的婦女確實起到“半邊天”的作用,但現實社會就是出現了對離婚女性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得不到補償的現實。這雖說是由于歷史傳統和立法技術的原因的影響的結果,但是離婚婦女權益保護問題在我國的《婚姻法》中還是比較“單薄”的,并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沒有給離婚婦女諸多便宜來為離婚婦女服務。為此建議立法機關和相關部門要與時俱進,關注關心離婚婦女這一弱勢群體,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定穩定發展提供法律支持和支撐。
參考文獻:
[1]倪佶儷.試論我國離婚經濟補償制度.華東政法大學.2014.
[2]許莉.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之歸屬.法學. 2010(12).
[3]邱香珠.探討我國離婚制度下的離婚標準.華東政法大學.2014.
[4]馬春華、石金群、李銀河、王震宇、唐燦.中國城市家庭變遷的趨勢和最新發現.社會學研究.2011(2).
[5]趙敏.謙抑語境下家庭財產關系的物權法適用——以《物權法》與《婚姻法》的對接為切入點.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