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曉
摘 要: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首開了我國檔案文獻編纂的先河,他主持編訂的《六經》,整理了古代的文化遺產,創立了編纂思想,在我國檔案文獻編纂學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在我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的理論與實踐上占有開創性的歷史地位。孔子提出了編纂工作的一些主張,一,“述而不作”。二,“子不語怪、力、亂、神”。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四,“多聞闕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五、“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語見《論語·雍也第六》)。
關鍵詞:檔案;文獻;編纂
檔案文獻編纂學是研究檔案文獻編纂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學科。我國的檔案文獻編纂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應該說,與他從事過檔案文獻整理和編纂有關。包括他的教材、他的理論都得益于檔案文獻的整理和編纂。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很大程度上是實踐他整理和編纂檔案文獻的體會。首開了我國檔案文獻編纂的先河,他主持編訂的《六經》,整理了古代的文化遺產,創立了編纂思想,在我國檔案文獻編纂學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在我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的理論與實踐上占有開創性的歷史地位。
尤其令人欽佩的是,即使孔于在危難之中,卻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首先想到的是周文王以來的檔案需要自己來繼承,并用這個信念激勵自己。如孔子周游列國時,從衛國去陳國,經過匡國,匡人曾受過魯國陽貨的掠殺,孔子長得頗似陽貨,匡人誤認為陽貨至,于是囚禁孔子,孔子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卻泰然自若,鼓勵學生們:“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是說自從周文王死后,繼承古代檔案的使命就落在我身上了,上天若要消滅這種文化,就會令匡人殺了我;若上天不要消滅這種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樣?表現孔子崇高的使命感,他認為研究古代檔案是上天賦予自己的任務,自己的命運已經和檔案事業聯系在一起,任何力量無法摧毀。孔子就是抱著如此的信念去編纂“六經”的。
文獻一詞最早出現在記述孔子言論的《論語》中。《論語·八佾》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孔子采用文獻這一概念,包含著他對文獻作用的認識,即缺乏文獻不足以證實歷史。孔子在檔案文獻的編纂和整理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成語“韋編三絕”,說的就是孔子的故事。《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現在是一個成語,說的就是孔子晚年愛讀《易》,翻來覆去的讀,竟使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好幾次。現在泛指勤奮讀書。
在我國,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檔案文獻編纂活動,是春秋時代孔子編訂的《六經》。《六經》也叫“六藝”,指《易經》、《書經》、《禮經》、《樂經》、《詩經》和《春秋》。其中《書經》即《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典型的檔案文獻匯編。它編選了虞、夏、商、周時期的誥、謨、誓、命、典等文書百余篇,反映和記述了統治階級的施政史實,只可惜此書在秦始皇時期被焚燒了。
孔子編次《尚書》,《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序《書經》,上紀唐虞,下至秦穆,編次其事。”《漢書·藝文志》又說孔子編次的《尚書》“幾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易經》是講卜筮的,其中有一些哲學思想,屬于哲學史料。《易》是《六經》中難度最大的。孔子最得意的助手顏回曾為整理《易經》嘔心嚦血,在顏子對《易經》作了一番整理的基礎上,孔子作最后整理,還不能不無數次地翻閱竹簡,把編系竹簡的繩子都磨斷了三次。
《禮》是古代典章制度的匯集。《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之時,周室衰微,而禮樂廢,詩、書使追求三代之禮……故書傳《禮記》自孔氏。”說明孔子是修正過“禮”的。他修訂和傳授禮,目的是通過對古代典章制度、社會倫理規范,宣傳“辯異”“正名”,來建立封建秩序。
《論語·述而》里記載孔子彈琴、鼓瑟、擊磬、弦歌,跟魯太師論樂,“子在齊聞《韶》,三日不知肉味,”批評子路鼓瑟,非其門徒,升堂而未入室等等,說明孔子精于此藝,并以禮、樂、射、御、書、數六門功課之一的“樂”來傳授弟子,都說明孔子對“樂”是有研究的。
《詩經》是一部古代詩歌選集。不僅是寶貴的文學遺產,而且有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又說“《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在聚徒講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整理、校刊,作為教材,后來使《詩》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保存下來,這是孔子及弟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功勞。
孔子晚年,自衛返魯,因魯史作《春秋》。《春秋》是我國一部古代編年斷代史,記載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禮儀、天文、農業等方面的事情,共計1232件事。
總之,后世被稱為“六經”的這六種古籍,基本上屬于史料匯編性質,孔子所從事的基本上是史料編纂工作,他不僅親自實踐,而且還提出了編纂工作的一些主張,歸納起來主要有:
第一、“述而不作”,保持檔案文獻原來的文辭。這是孔子編纂歷史文獻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他編訂《六經》所依據的材料都是故國文獻,“先王之陳跡。”孔子倡導的這一編纂思想為我國歷史檔案文獻編纂開創了科學的原則。
第二、“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刪去蕪雜妄誕的篇章,即孔子不談關于怪異、叛亂和神鬼之事。在編訂《六經》過程中,對故國文獻大量有關鬼神的糟粕都加以刪除。
第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排除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議論。所謂異端,就是與孔子學說相對立或不同的觀點。在編纂文獻時刪除自以為是有害的見解、是不足以怪的。
第四、“多聞闕疑,”(《論語·為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編纂文獻要多聽、多看,有懷疑之處可存疑待證,樣改時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主觀。這是孔子推崇的科學治學態度,也是檔案文獻應當遵循的正確原則。
第五、“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語見《論語·雍也第六》)。孔子說了事情的兩個方面,“質”應該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文”則是史官的文采。《四書章句集注》有云:“文勝而至于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適乎?然則與其史也,寧野”。這就有點極端了。孔子講究的是辨證統一,既要有“質”,又要有“文”,兩相結合,才是君子追求的目標。
孔子的上述主張,對今天的檔案編纂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他不愧為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和文獻整理編纂家。
參考文獻
[1]李淑芳.從檔案文獻編纂管窺孔子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蘭臺世界》,2005(1):57-58
[2]劉曉芳.孔子對檔案文獻整理和編纂的貢獻;《蘭臺世界》,2007,No.230(7):60-61
[3]曹勤民.從《尚書》看孔子的檔案文獻編纂思想;《檔案學通訊》,2012(2):102-104。
[4]薛濤,劉迎紅.我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思想發展特點探究;《黑龍江檔案》,2015(4)
[5]劉倩倩.曹喜琛先生檔案文獻編纂學思想探論;《檔案學研究》,2014(1):89-92。
[6]謝婉瑩.中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思想研究;安徽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