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春
摘 要: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要立足于當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把握民商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通過分析民商法的內在機理,弄清楚民商法在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哪些功能。文章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思考了民商法信用體系,注重把握信用體系構建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
法律體系的構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進行了把握,考慮到了法律制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發揮,使經濟秩序井然有序,以促進經濟更加長遠的發展和進步。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把握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做出針對性的解決,有利于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對實際問題予以有效的解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能夠使市場經濟秩序更加穩定,使市場樹立正確的管理價值觀,保證市場秩序的穩定運行。在對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問題思考過程中,考慮到了信用體系起到的積極作用,以此對民商法信用體系予以完善。
1 民商法信用體系概述
1.1 民商法中信用的基本內涵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經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予以解決,使市場經濟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信用體系建設,考慮到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參與市場經濟主體能否對自身的義務進行履行,以此來促進經濟的發展。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基本內涵在于把握事先簽訂的合同或是定下的約定是否進行積極履行,對當事人的職責和義務予以明晰,使當事人能夠更好地承擔責任。同時,雙方當事人在進行交易之前,借助于合理渠道,能夠對各自的信用予以把握,增強雙方的互信,使雙方的合作得以加深。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的本質在于推進當事人雙方更好地履行義務,對雙方承擔的風險予以明確,使雙方在民商法信用體系的約束下,去完成自身的約定。
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對于民商法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的影響,但從當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關于民商法信用問題的規定并沒有統一的結論,學術界在對相關問題研究過程中,出發點不同,對信用內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些學者認為,民商法信用的基本內涵是參與經濟主體的一種信用行為,這種信用行為主要表現為主體的履約情況[1]。
1.2 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要點
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關鍵點在于發揮民商法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在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穩定、快速發展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其要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用體系建設要注重對市場經濟的穩定性予以把握,通過誠實信用原則的引用,使各參與主體積極履約,共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二,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要圍繞民商法應用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展開,在完善民商法內容過程中,突出誠信體系建設,消除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阻礙;第三,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要注重對經濟發展形勢予以把握,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信任危機進行解決,使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針對性得以突出[2]。
2 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信用限制條件較多
信用限制條件較多是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信用本身的衡量標準缺失,并且其具有相對性的特征,導致信用限制條件增多,想要對信用進行精確的定義,存在很大的困難。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信用限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誠實守信是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的標準,誠實守信本身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即參與到市場經濟中的各主體誠實守信的針對對象是誰,就哪一條件“守信”,是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需要把握的關鍵點。在雙方就某一條件達成一致意見,并以此締約后,合同對雙方的權責進行了劃分。但是這一過程中,合同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這種漏洞就會影響到一些約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借助于合同漏洞,合作雙方考慮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標,可能會對原有意思進行違背。針對這種行為,誠實信用原則恐怕難以界定,這也給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此外,針對于信用限制條件問題,參與經濟主體可能出于利益考慮,相關條款具有保密性。在違約問題發生后,違約一方的信息很難披露出去,社會公眾對于違約一方的情況并不了解。這種情況下,違約一方與被違約一方可能就違約問題進行“私了”,違約一方受到的懲罰較小。這種情況下,違約一方接受不到應有的懲罰,其可能出于私利,對誠信進行踐踏,這種行為勢必會對其他經濟參與主體產生不利影響。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2.2 市場發展危機不斷增加
相對于上文中提到的信用限制條件而言,市場危機問題的解決,對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對民商法本身的內涵進行了完善,使其與市場的契合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夠更好地解決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但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參與經濟各主體面臨的市場環境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發展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這種虛擬經濟模式下,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劇了交易雙方的危機。在參與經濟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缺乏信息的有效獲取,彼此互不了解。若是在這一過程中,交易一方不守誠信,弄虛作假,勢必會對交易另一方的利益造成損害。民商法在對這一問題解決過程中,單單依靠法律強制規定很難解決實際問題,融入信用體系建設,增強雙方的誠信意識,可以對市場危機進行有效的緩解。但是如何就市場發展中不斷增加的危機進行妥善解決,如何進行實際操作,成為了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3]。
2.3 技術問題阻礙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技術問題成為其面臨的一個難點。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獲取,通過數據的分析,對參與經濟主體的信用情況進行反饋。這樣一來,通過信用評價,對市場經濟主體的信用進行反饋,可以對經濟主體的誠信予以警示。信息系統應用,對缺乏誠信的一方進行信息公示,能夠對不誠信行為予以嚴厲打擊,使參與市場經濟主體在違約過程中有所忌憚。通過這種規制方式,能夠提升參與市場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使其對約定予以遵守。但是這一過程中,如何對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獲取,又如何對信息進行公布,這些技術性問題,阻礙了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endprint
3 新形勢下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對策分析
3.1 加強誠信建設
誠信建設應該作為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誠信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民商法信用體系中的誠信建設,一是要做好民事活動的劃分,對參與民事的各方主體權利和責任予以明確,對信息進行區分,使誠信的針對性得到提升;二是注重降低政府干預,以市場對經濟進行調節,對經濟風險予以把握,使市場經濟發展堅持正確的方向;三是司法建設方面,注重突出公開化和透明化的特征,能夠使信用體系更加規范化和合理化,保證市場經濟穩步發展。誠信建設,區分當事人的民事活動權利和義務,強化民事主體的責任,這樣一來,能夠使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操作性得到增強,可以更好地對缺失誠信行為予以打擊和制裁,有利于對市場環境進行凈化。
3.2 突出信用權建設
市場發展危機的不斷增加,加大了市場經濟的風險性,不利于市場的穩定發展。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對市場危機問題予以把握,將其擺在一個突出的位置。這一過程中,突出信用權建設,能夠很好地對市場危機問題進行解決。信用權建設主要以構建專門的立法機構為主,形成一種新的立法權和人格權,對民商法的信用權予以獨立。信用權的針對性較強,以信用權賦予參與市場經濟主體更多的權利,使其經營活動的范圍得以拓展,有利于鼓勵誠信建設工作的發展。信用權建設,考慮到了信用體系框架,在框架范圍下,使經濟參與主體對信用權予以有效利用。信用權建設,要以執法活動進行實現,通過司法實踐,對信用權予以約束,以增強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實際功能和作用。
3.3 把握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技術性問題是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必須把握的重點內容。市場信用體系構建,注重從技術層面出發,使民商法信用體系得到完善。在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把握信息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從技術層面解決數據信息搜集難題。信息體系建設,借助于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參與市場經濟各方主體的信用信息進行搜集,借助于數據分析,對其履約情況予以把握,通過設置信用“黑名單”,對不守信主體予以警告,可以提升參與經濟主體的履約意識和信用意識。其次,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對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關注度提升,加強個人信用體系建設與完善,能夠對參與經濟活動的個人予以把握,使交易主體與市場經濟發展進行緊密的結合,提升法律對個人的保護能力,并且可以對個人信息予以有效保護。但同樣的是個人的違約情況也會如實反映,使參與交易主體更好地履約。這樣一來,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可以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4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來看,經濟主體的信用行為關系到了市場經濟的合作與發展效果,信用越好,越有利于參與經濟合作,能夠幫助市場經濟主體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民商法在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強調了責任,以責任連接各參與主體,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以帶動經濟的繁榮發展和進步。因此,必須對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做好相應的完善工作,以促進社會經濟更好地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騫予.關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08:48-49.
[2]尤茂蔚.關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30:5-6.
[3]鐘君.關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2016,07:132-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