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婷婷
摘 要:民法基本原則指導著民事司法活動,同時也是民事法律的重要依據。我國法律中,民法具有較長的歷史,但在20世紀以后才確立了基本原則,然而依舊存在著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探討了在民事司法中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性。
關鍵詞:民法;基本原則;民事司法;適用
在民事法律活動中,民事司法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民法的核心。目前,在我國民事司法活動中,法官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這就對法官的工作素質和品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法官濫用司法權力,就會對民法原則產生重大侵犯,不僅阻礙著法律公平正義的實現,也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所以,要明白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司法中的有效適用性,也是促進法律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
1 民法基本原則基本含義
民法基本原則是建立在民法之上的根本原則,其是集中體現立法者對于民事領域所行的政策,有效彌補了法律的局限性。在我國,民法學界雖然對民法基本原則沒有統一的解釋,然而對于民法基本原則是我國民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體現上面,達成了一致見解,認為其是民法在處理民事問題中的基本原則。民法基本原則可以分為法定或者雪莉基本原則以及政策性或者公理性基本原則。其中,公理性基本原則主要是指根據社會關系的本質,得到廣泛承認并且被尊為法律的公理,這也接下來本文分析討論的方法。公理性范圍內的民法基本原則包括的原則主要有自愿、誠實信用、公平、平等以及公序良俗等[1]。
2 在民事司法中,民法基本原則適用性的具體體現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表明我國的公民都具有平等的權利,此權利不分環境,不分地點,我國公民都可享受同樣的平等權利。雖然社會上存在著強者和弱者,但國家法律平等的對待和保護每個公民的平等權利。同時,民法追求平等價值不僅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也是其他民法原則的重要基礎。
2.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誕生于16世紀的意思自治學說,或被稱為自由意志,或稱之為意思自治,也即是說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處分自己的權利。在合同法中,多有體現。遵循自愿原則有助于保護民事主體的自由意愿,也有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3.公平原則
公平的價值判斷標準為利益均衡,以此來平衡民事主體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明確相關的民事責任和民事權利。公平原則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社會的正義,通過明確民事主體間的義務和權利,平衡民事客體的責任。一個人如果損害他人利益或者損害社會利益,那么即使再小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4.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可以用在所有的民事活動中,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當事人應該恪守的一種信仰。誠實信用原則按照調整的利益關系,可以分為兩種,即民事主體間的利益關系,社會和民事主體間的利益關系。對于法官來說,如果碰到難題,在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參照這個思路來解決問題,同時也為司法審判提供了重要依據。
5.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主要指的是善良風俗和公共秩序。善良風俗體現的是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普通的倫理道德。公共秩序指在人類多年發展中形成的眾所周知的基本秩序。這兩者是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活動準則,通過法律條文對民事主體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
3 遵守民法基本原則的重要性
民法的最高價值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所要進行的主要工作及時保障法律的安定性。也就是說,民法的最高價值就是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律一致貫徹性的充分體現。同樣,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充分體現了民法的基本原則,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核心思想環節就包括以人為本的思想,其主要是體現人本主義思想,提倡人們相處的平等性和公平性,這個民法基本原則中的平等、公平原則,因而,民法基本原則的執行有利于約束公民的行為,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另外,民法在平等、公平、自愿的基本原則基礎上,還賦予了自然人具有物質權、財產權和人格權等權利[2]。
4 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司法適用中出現的問題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民法基本原則因其模糊性,使得適用范圍非常寬泛,同時也導致了其不確定性,沒有很強的法律說服力。民法對民事司法實踐來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然而,也為法官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加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如果自由裁量權過大,不僅不能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還會阻礙司法進步,傷害社會公共利益[3]。這個問題是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司法適用時暴露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實際情況中,有些法官在處理案件的時候,會有意的規避嚴格的法律規則,出現采用適用法律原則的情況。換句話說,存在著法官造法的可能性。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不能隨意擴大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必須嚴格明確其適用范圍,促使法官在適用的時候,嚴格以事實為依據,將法律作為一切活動的準繩。對于合同法立法,有些學者關于法律原則提出了建議:在現行法中有具體規定,在適用該規定得到的結果和社會正義相違背的時候,法院可以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而放棄適用該具體規定,然而這種情況需要經過最高人民法院的允許。但是,如果在適用民法基本原則的時候,都要向最高人員法院報備且獲得批準的話,會使法律程序變得更加繁瑣,也加大了私法成本,所以,在民事司法中,應該規定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為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
5 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司法適用中的改善
1.立法層面
在立法層面規范民法,提高其一般原則的適用性和準確性。雖然法律存在著滯后性,無法顧及到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提高法律法規的質量,是有助于降低民法基本原則的使用概率,有助于限制法官自由意志的發揮,從而削減法官的自由裁判權,相對弱化法官的權利。另外,規則的適用有助于提高法律裁判的準確性,讓判決有法可依[4]。
2.提高法官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法官在司法判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官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直接影響著判決的公平、公正,所以,法官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識,同時遵守法官職責規定,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另外,法官要改變憑主觀意愿適用民法的基本原則傾向。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時候,法官要切忌不能凌駕法律之上,要確保公平正義,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司法中,法官要根據法律和當事人的利益,作出正確的判斷,在遵循法律法規的同時,保障社會和公民的切實利益。
3.加強司法監督
法律之所以能夠正常運行,少不了有效監督,經得起監督的法律,才可以更好地發揮效用。在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時候,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都可以發揮監督提醒作用,這樣不僅督促法官正確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也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法律的積極性,有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推動法制社會的進程。
6 結束語
確立民法基本原則有助于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民法基本原則在社會活動中的適用性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指導民事司法活動,需要不斷改善。同時,法官在民事司法活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而,法官要正確認識自身的權利和責任,不濫用權利,保證合理行使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性,促進我國法律的改善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憑.對我國民事訴訟法誠實信用原則內容的分析及評價[D].華東政法大學,2016.
[2]孔玲玲.誠信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韋超.民法強制性規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
[4]羅芳.淺析公序良俗原則在我國民事司法適用中的問題[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55-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