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西方國家,利益集團無處不在,作為非官方的社會組織,它們通過多種方式對政府活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為了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消極影響,西方國家采用了多種措施規范他們的行為,使利益集團可以健康有序的發展。利益集團是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拋開制度的差異,這些對于我國利益集團的健康發展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利益集團 民主政治 制度建設
作者簡介:王雅楠,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5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48
隨著社會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對利益集團的討論越來越廣泛。到底什么是利益集團,早期的政治學者已經給出了多個定義。其中阿爾蒙德認為“因興趣和利益而聯系在一起,并意識到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組合”。 還有羅伯特·達爾認為:“任何一群為了爭取或維護某種共同的利益或目標而一起行動的人,就是一個利益集團”。 戴維·杜魯門認為“利益集團”就是“有著共同態度的團體,對社會上其他團體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果通過政府或者向政府機構提出要求,它就成為政治的利益集團”。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所謂利益集團是指為了共同的利益目標而采取共同行動的特定人群。綜上所述,能夠總結出利益集團的幾個特點,首先,要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其次,成員意識的覺醒,認識到有相同的政治經濟需求。最后,采取行動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維護共同的利益。
一、西方國家利益集團的發展歷程及其對政府的影響方式
在政治學領域,對利益集團最早進行研究是詹姆斯·麥迪遜,在他的著作《聯邦黨人文集》中涉及到“派別”之爭,提出對于私利的追求會影響公利的實現。所以他對于利益集團持有一種悲觀的看法。而戴維·杜魯門則對利益集團持相反的態度,雖然他同意麥迪遜的部分觀點,但他卻認為這種斗爭是民主政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民主政治對于人們私利的追求要有制度的保障和規范。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于民權與反戰運動的興起,大批代表公共利益具有社會性質的利益集團出現,影響不斷擴大。例如“聯合農業工業協會”、“環境保護基金”、“兒童基金”、“婦女選民聯盟”等。還有一些時刻關注著政府政黨行為的民間監督機構,這些利益集團對于預防腐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社會廉政中心和司法觀察。
西方國家利益集團的繁榮是國家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國家倡導自由民主思想下的產物。更多的人要求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過程,希望通過影響政府的行為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利益集團會采取多種方式影響著政府的決策,直接的方式包括對國會政府進行游說,或提供資金服務和專業技能來影響選舉等。間接的方式可以通過輿論,媒體來向政府施壓或者選擇司法程序。當部分特殊群體的利益遭到漠視時可以采取公開運動的形式,通過示威、游行和罷工等方式制造強大的輿論氛圍或經過媒體的大肆報道,激起社會的關注,對政府產生強大的壓力。其次,根據分權制衡的原則,司法系統在國家中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因而也可以通過影響法院來維護利益,例如“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會”通過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對消除種族隔離、爭取平等權利發揮重要作用。
二、西方國家對利益集團的規制
利益集團分散于社會各個角落,代表利益群體越加多元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為了更有效管理利益集團的發展,避免對政府造成不必要的威脅,西方國家政府會采取多種方式來管理規范其行為。
(一)制定法律規范
在法治國家中,任何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都要符合法律的規范,利益集團也不例外。對此西方國家出臺《游說限制法》,規定游說者的組織或個人必須要到相關部門進行登記,在《聯邦游說法》明確了游說與說客的法律地位。美國2007年通過的新的游說改革立法要求利益集團公開他們的開支和為候選人募集資金的主要活動和具體的資金數額。在西方國家的利益集團往往具有獨立的組織經費、明確的組織目標、完備的組織形式,其活動的方向十分明確,利益集團的活動盡量做到公開透明,接受大眾的監督。但西方國家的“金錢政治”問題一直沒有根本的解決。
(二)政府通過財政撥款進行引導
對于具有公益性質的集團組織政府會適當的進行財政支持,例如向“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提供專款,用于個體的工作培訓,繳稅和對退休人員的防欺騙教育等。一些社區公益組織也會得到一些政府的補貼資助。利益集團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政府鼓勵多種利益集團的發展以實現相互制約
政府給予人民充分的權利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同時可以為了共同的利益組織起來。一種利益集團的建立會對激勵其利益對立方的團結,而某項政策的實施一定會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各方力量相互角逐相互抵消就會防止一方勢力過于強大。多方參與還可以提高政策的科學性與包容性。例如在石油開采問題上,代表石油工業的利益集團就會受到來自環保主義者的阻礙。因此西方國家支持多種利益集團的存在以達到相互的制約與平衡。
三、西方利益集團的規制對我國的啟示
利益集團在我國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利益集團被認為是狹隘的個人主義,與當前集體主義核心價值觀無法融合,因此并不被政府接受。利益集團的集中出現并開始被人們所關注接受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改革之前要求整齊劃一的社會結構被打破。社會利益源變得多元化,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大量新的職業并結成了新的階層。教育的普及使公民民主法治意識深入人心。現代交通網絡信息技術發達,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在1988年中共十三屆二中全會公報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內部仍然存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 這是我國首次正視利益集團問題。我國也制定過規章條例來規范利益集團的活動。但目前的發展任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強勢集團占有大量社會資源賄賂官員,使政府充成為自身利益的保護傘,造成貪污腐敗的盛行;基層的弱勢群體,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并求救無門的困境下只能采取某些極端的方式引起社會的注意。此外,工會婦聯等組織與黨和政府相聯系緊密,官辦特征明顯自主性弱,更像是政府機構的延伸。借鑒西方國家利益集團的規制,對于我國利益集團的管理可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健全法規,保障溝通渠道的通暢
面對群眾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復雜性不可視而不見,也不能簡單采用堵的方式,而要積極的疏通。我國當前處在一個困境當中,百姓合理合法的訴求按照的已有途徑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被逼無奈之下只有采取極端手法,或者是請客吃飯送禮拖熟人辦事,這樣導致腐敗的滋生。為此就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來規范行為。防止非法利益集團暗箱操作。建立一個容納多種利益集團相互競爭,各抒己見的制度體系。在現實社會中可以影響政府的仍然是擁有雄厚資本,可以增加政績的少數強勢利益集團。相比而言,基層群眾所處的弱勢群體的表達就顯得軟弱無力了許多。制度要保障政府能夠聽到并重視群眾的呼聲。現有的民主制度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代表的結構,減少政府官員的占有比例,增加社會性的利益集團和弱勢群體的代表,增加話語權。在中央一級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務院全體會議時,不僅要聽取各個部門領導的意見,還應聽取來自社會有影響力利益集團代表的意見,應注重來自社會的聲音。聽證會制度,讓政府作出的每一項決定能夠采納各方的意見。信訪制度,群眾的申訴呼聲要得到重視和及時的解決。只有渠道通暢,泥沙沒有淤積,就不會爆發洪澇。社會也是如此,民意順暢傳達到政府機構,消除矛盾的堆積點,社會才能和諧。
(二)政府觀念的轉化職能的轉變
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政府要與時俱進突破舊思想的束縛,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需要從社會管理的某些領域中脫離出來,實現政社分離。政府需要做的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秩序,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做公證的裁判者。政府應放松對部分利益集團的管理,給予充分的自治權,實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目標。在人員管理方面,真正實行集團內部的民主選舉,讓有共同利益的人選出代表自己值得信賴的有能力的領導者。仍然需要依法登記注冊,但可以取消托管制度,不必再掛靠政府的部門。政府應取消對利益集團的直接管理,間接的進行政治原則政治方向上的指導,保證利益集團的發展不偏離正確的軌道。一些瑣事的內部事務,就要放手集團內部人員進行管理。讓集團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立開展活動。為了實現均衡發展,政府應多支持公益性質和基層群眾所組成的利益集團。 公益性質團體的一些公益活動可以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共道德意識。弱勢群體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自身占有的經濟政治資源較少,利益表達較弱,但往往就是他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他們的反抗顯得最為無力。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政府要更為關注他們的利益需求,在政策財政上有所傾斜。
(三)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
政府作為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管理組織要有公平性應平等分配社會資源。 要求政府要提高自己行政的能力,平衡各個集團,各個階層不同群眾的利益需求,發揮作為裁判應有的職能, 政府既然作為利益博弈的裁判者,就不能在成為參與者。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內,利益各方相互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得出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結果。政府要抵御住某些強勢利益集團的威逼利誘,拒絕腐敗,同時也要防止利益集團與政府的某些部門相互勾搭而結成利益共同體。在積極鼓勵社會集團發展之后,社會上必然會有大量的利益集團涌現,政府要做好有條理的管理工作。提高甄別能力,準確的識別那些非法的集團組織,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對于一些跨地區跨行業的利益集團要重視,防止他們發展為可以對抗中央政府的政治性利益團體。政府也要提高對這些利益集團的駕馭管理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利用他們的智慧為社會科學快速的發展做出貢獻。
(四)對人民的教育宣傳,進行正確的利益表達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民主法治的建設,加強公民教育宣傳,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國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識仍然淡薄,政治參與率較低。部分公民不信任政府,不相信政府是為民辦事,崇尚金錢萬能論。當發生利益沖突時,不選擇合法的途徑,而是更傾向旁門左道。部分原因是我們的政府失信于民,讓人民感到失望,另一部分原因就是民主法治教育宣傳的力度不夠,導致社會上的一些歪風邪氣盛行。為此政府就要加緊對群眾的教育,實現政治社會化,讓人民群眾學會正確的利益表達。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大眾傳媒、社會宣傳等方式。鼓勵弱勢群體結成利益集團,增強自身的實力,通過法律規定的途徑與較強的利益集團進行談判,在社會中維護屬于自己的合法利益。
注釋:
阿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00.
羅伯特·達爾.美國的民主.波士頓赫夫頓·密夫林公司.1981.235.
段秀芳.關于中國“利益集團”的概念辨析.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8(3).
吳振宇.當代中國社會利益集團對地方政府政策的影響.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劉偉忠、張宇.利益集團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山東社會科學.2006(2).
敬菊華、文銘.我國農民權益保障法律體系的價值取向.人民論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