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以及公民法制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法律服務的供給及主體帶來了新的要求和變化。作為高等院校組成部分的法學院參與提供法律服務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義。G大學法學院是率先在西部地區建立社會服務中心的法學院,該中心的建成和發展也為G大學法學院教學科研做出了重要貢獻。面對新時期和新形勢,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服務種類、內容和形式仍有持續創新和提升的空間。
關鍵詞 社會服務中心 G大學 法學院 服務內容 提升
作者簡介:李一丁,貴州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56
法學院社會服務,主要是指以法學院為主體自愿無償為群眾提供的法律服務,包括為社會法律援助,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 法律社會服務具有社會性、志愿性、公益性、專業性等特點,實質上是法律事務領域的一種公民互助行為。隨著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主體權益的設立、變更、確認和維護越來越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法律活動或途徑來予以保障和實現。而法學院社會服務對于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有序發展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律社會服務有助于提升法律和司法的“可接近度”、矯正訴訟結構失衡和增加矛盾化解途徑、豐富法律救助體系并弘揚志愿者精神,促進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結合。創新法學院社會服務的內容、形式及手段要在認真分析當前法律服務供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基礎上,反思現有法律服務體系存在的不足并進行積極回應。
一、高等院校法學院提供社會服務的必要性及價值體現
當前我國民眾維權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社會糾紛也相繼涌現。單靠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構一家之力已不可能高效、公正地化解上述糾紛,然而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對社會糾紛實行多元化預防化解已然成為全社會共識。國外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加強訴前的法律服務供給,有助于從源頭上分流矛盾,減少訴訟。“人民送我學法律,我學法律為人民”這句聽似普通的話對于法律人來說卻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多年來,法律人在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積極倡導通過各種途徑為社會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學院的社會服務以志愿精神為支撐,不同于有償服務可能存在的律師本位主義干擾,以及政府法律援助可能存在的以完成任務為中心,是一種以客戶為中心的公益性法律服務,可以從社會公益和當事人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與社會工作的一些要素結合起來,幫助雙方當事人徹底有效地解決法律糾紛。因此,法學院的社會服務是一種集法律服務和糾紛化解于一體的高效服務機制。
法律服務是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并且是其他各類經濟、社會權益獲得有效保護和救濟的重要保障性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大限度的法律服務,不僅是維護困難群眾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而且有助于通過法律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有效法律服務的幫助下,困難群眾以法律為武器獲得其應有的權益,進而保障或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但我國法定的法律救助制度(包括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都只針對特別困難的極少數群眾,覆蓋面較窄,且服務內容相對單一,主要是訴訟費減、免、緩和指定律師辯護或代理,因此目前的法律救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適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通過法學院這種公益性事業單位提供法律服務,為相對困難群眾提供專業化的法律指導和提供代寫訴狀等法律事務輔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部分群體在訴訟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并增強其依法維權的能力,達到拓寬法律救助覆蓋面、維護困難群眾合法權益、以法律保障促進民生保障的目的。
此外,現階段司法機關提供的訴訟服務與群眾的需求相比還具有相當的局限。因為司法機構具有的中立性,法院的訴訟指導及訴訟事務輔助只能提供程序性、事務性的指導。 對于群眾需求最廣、最迫切的實體性咨詢和代寫文書等簡單法律事務協助等事項,目前的訴訟服務體系尚未做出有效的回應,這可以說是目前法院訴訟服務體系的結構性缺陷。而從大學中的法學院引入豐富的社會法律服務資源,正好可以填補法院訴訟服務體系的這一空白,增加法律服務的社會供給,回應人民群眾迫切的法律服務需求。
二、G大學法學院提供社會服務現狀簡介
近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對各種法律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現階段我國各地的法律服務供給仍呈現較大缺口,以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和社會法律服務機構提供的有償服務為主的常規服務供給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上述需求。而作為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組成部分的各個大學的法學院也開始孕育并探索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全力打造集各類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社會服務中心,實現法學理論更好的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G大學法學院相關實踐做法值得研究探討。
G大學于2007年5月9號成立了“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屬于該法學院內部機構,它是因應目前高校法學教育發展所呈現現狀和難題而推出的新型教育服務中心。該中心一方面其承擔了法學院本科生、研究生法學教育的專業實習、實踐任務(學生亦可選擇該社會服務中心作為實習、實踐地點),另一方面也面向全社會提供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法律服務,這在國內當時尚屬一種創新嘗試。這個中心在校園內屬于“法學教學實踐基地”,然而走出大學的門墻,該中心就具有類似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類似的辦學職能和服務功能,這具體表現在G大學法學院師生可以通過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對外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法律支持,承接地方性法律的立、改、廢、釋及開展調研等活動。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的設立在中西部高校中尚屬首創,在“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中亦屬創先之舉。G大學法學院借助開放辦學、診所式教學、案例教學等實踐教學方式,系統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試圖達到滿足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法律職業人才、提高辦學質量服務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目標。
截止到目前,G大學法學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社會服務中心志愿、無償服務為主,兼具司法鑒定為輔的法律服務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該社會服務中心都能接收5-7名本科生、研究生進行長達半年的專業實習。實習內容除了為接待到訪群眾解答法律疑問及咨詢服務以外,還包括代為書寫訴狀、提供案件指導并協助老師提供口頭建議和出具書面報告等事項。
實習學生在經歷上述實習活動后,基本上能夠達到專業實習預期效果。
三、創新高等院校法學院社會服務模式的思考
法律服務廣泛活躍于各個層面和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當中,法律社會服務是整個社會服務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弱勢群體平等權利和司法公正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以美國為例,向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服務的工作甚至主要就是由社會組織例如法學院承擔的,而法學院一方面接受政府的資助,另一方面又廣泛吸收社會的資助和法律志愿者的參與,很多情況下甚至分不清其究竟是政府性援助還是社會性援助。 同這些國家相較而言,我國的法學院社會服務所發揮出來的作用相當有限。這其中既有機制、體制上的局限,以及法治后發性的客觀因素,也有服務內容、形式及手段上的不足。
以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為例,目前該中心所提供的法律服務的種類、內容和形式仍較為有限,且存在創新和提升的空間和必要。鑒于此,以G大學法學院目前發展現狀及趨勢而言,本文認為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服務種類、內容和形式仍可做如下調整:
第一,提供咨詢顧問服務。G大學法學院完全可以借鑒某些地方法律援助機構的成功做法,憑借自身理論研究優勢,可就復雜案件組織學院內資深教授、專家提供咨詢指導。具體做法是在法學院內部聯系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者教授,并爭取形成常規的溝通聯絡機制,以確保在社會服務接待過程中遇到重大疑難問題時隨時征詢上述學者教授的意見或建議,抑或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就疑難案件開展集體“會診”。
第二,開展課題專項調研。G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中心可以采取項目化運作模式鼓勵和邀請學生加入課題專項調研,即可以在法學院各學科教授的指導下針對某一方面的問題開展實證分析并提供調研結論以為今后參考。比如針對當前審判實踐中比較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層次較高、意旨深遠、成果突出的調研活動,提出某一類案件的處理方法或相關立法的修改完善意見,推動司法審判乃至國家法制建設的改進完善,體現良好的社會效益。
第三,提供志愿服務。志愿服務作為社會自治和互助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當今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務不僅僅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也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組織學生志愿者參加法學院社會服務,有助于增強自身的職業榮譽感、使命感,為其未來的職業行為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提高專家志愿者的參與熱情和參與程度。專家參加志愿者服務有助于促進法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進一步推動法學理論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樹立教師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一員的良好形象。
四、結語
轉型時期的中國,弱勢群體成員復雜、規模龐大,迫切需要有人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組建援助弱勢群體的愛心聯盟。 在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方面,高等院校特別是法學院具有豐富的學科專業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也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年輕學子風華正茂,既有扶危濟困的熱忱,又亟需社會實踐的歷練,而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務技能的社會服務中心恰能滿足需要。通過引入法學院師生這一法律服務活動的生力軍,并對法學院社會服務的內容、形式和手段進行持續性地創新,這不僅是法學教育改革的大膽嘗試,也是對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有益補充。
注釋:
[加]Susan Charendoff,等著.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編譯.法律援助的提供模式.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391,421.
賈午光.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法律援助科學發展水平.中國司法.2009(1).88.
陳瓊珂、汪汝鈺.市二中院“法律志愿者窗口”落實訴訟便民舉措:專業人士“坐堂”提供貼心法律服務.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1/25/content_460841.htm.[2010-11-25][2017-07-07].
劉云杉.學校生活社會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0.http://gzrb.gog.cn/system/2008/05/27/010278032.shtml.[2008-05-27][2017-07-07].
甘自恒,等.關于高校法律援助組織發展的調查.今日南國.2009(4).158-159.
新型教育機構攪動法學教育“一池春水”.
[美]Antone G.Singsen著.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組織編譯.美國的民事法律服務:州和私人的作用、服務提供模式和范圍與資格標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