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通過與受教育群體的相互作用,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產生影響。大眾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群體,研究群體在環境的影響下的心理反應。因此,大眾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較好的契合性。本文首先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然后從大眾心理學視角下分析了教育理念、教育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及對策。
關鍵詞 大眾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環境
作者簡介:鄭楷千,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12
大眾心理學在三個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聯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便是大眾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大眾心理的傳播過程相契合;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大眾心理發展的最終結果相契合。《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勒龐的代表作之一,其被認為是大眾心理學的開端,通過研究《烏合之眾》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契合的內容,可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受教育群體的內化機理,從而提高教育效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界定
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界定,學界存在內部說與外部說兩種一元論的解釋。筆者認為,當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一元化界定,無論單把教育環境界定為教育過程的要素還是界定為外部條件都是不全面的。正確的界定教育環境,需要把教育環境進行二元化的界定。即思想政治教育外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內環境。內外教育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內環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依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計劃選擇、加工、改造和重組的對人們發生感染、激勵、鼓舞、促進作用的環境。 由于內環境直接影響客體的受教育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內化信息有著直接的作用,因此應當成為構成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外環境是指由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獨立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宏觀環境,由于教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外部的宏觀環境也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效度。
二、大眾心理學中體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注重教育對象的群體分類
《烏合之眾》中根據群體心里特點將群體分為異質性群體和同質性群體,異質性群體指的是由有著任何特點、任何職業、任何智力水平的個人組成的。 而同質性群體指的是由共同派別、身份團體或階級組成的群體。不同的群體有著顯著不同的特點,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特別注重針對不通過類型群體的特點,因“類”施教,注意教育群體的區分。
(二)注重群體的一般心理特征
勒龐將群體一般的心理特征總結為三個方面。第一,群體的無意識性。即當眾多個體集結成為一個群體時,群體的智力水平并沒有因為人們的集聚而提高,相反,由于群體中個人傾向于依賴群體,導致個人不善思考,進而導致群體往往只有普通的智力品質。第二,群體的傳染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個人生活在群體中,其所接受的大部分信息流來自于群體,因此易受到群體的影響。因此,在群體中,極易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第三,群體易于接受暗示。由于群體的無意識性導致的群體中個人不善思考,群體中的人們總傾向于接受大多數人的選擇,而不思考這種選擇的正確性。
(三)注重領袖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充當著領袖的角色,《烏合之眾》中突出了這一領袖的地位并介紹了領袖確立意見的方法。第一,斷言、重復和傳染。領袖的話語必須足夠堅定,而不論理論本身是否邏輯自洽。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至關重要。在堅定的基礎之上,要在重復的基礎上利用群體內部的自我傳染機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第二,要注重名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往往是思想政治領袖或者教師,這種身份特征提供了確立名望的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本身也要注重自身的良好聲望,以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三、基于大眾心理學分析內部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的第一卷第一章介紹了群眾心理的特點,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環境是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可控的環境,那么分析群體心理對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環境影響教育效果的機理就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烏合之眾》的觀點,盡管群體由個人構成,但跟個人相比,群體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不同于個人的特點,甚至群體的表現也正與構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完全不同,沒有任何或絲毫的相近之處。可見,對于群體心理的研究不能簡單的套用個人心理研究的成果。因此,我們應當基于群體心理的特點,研究教育內部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語言環境的影響
群體在行動過程中,個人的思維活動受到限制,群體更像是缺乏意識的烏合之眾。群體對于明顯的勸解往往無動于衷,而對于暗示,則往往趨之若鶩。這也是歷朝的反叛者在反對君主統治時往往采取一系列的宗教暗示,以此來說服眾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具有相同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語言環境主要包含說教式的語言環境和引導式的語言環境,因此,通過舉例引導的語言環境,往往比直接得出結論的說教語言環境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課堂氛圍的影響
群體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它的無意識性,這也為信息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實質在于傳播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思想教育,而在群體中思想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引導,加強群體中個體之間的交流,從而能夠使此種思想在群體中充分的傳播。因此,營造一種能夠熱烈討論、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對于思想的傳播至關重要。
(三)情緒引導的影響
大眾心理學認為,比于理性和冷靜的情緒人們在面對感性和本能的情緒時更容易被感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提供感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自發的引導進入理性思考,而不是直接進行理論的灌輸。
四、基于大眾心理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環境優化方法
(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尤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由學生自發形成的一種亞文化環境,另一方面教師和工作人員在校園文化環境的塑造中起到了引領作用。校園文化環境不僅通過學校物質環境建設可以體現,更多的是體現在學校的軟件環境建設中,如各學校的教風、學風,學校內部形成的共同價值理念、理想情操、道德規范等。因此,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提高學校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體作用,在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氛圍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二)提升師生的道德素養,深化學校公德環境建設
當前校園環境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以教師為權威的議程設置對象正在經歷一個“去權威化”的過程,校園內的學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選擇,有的學生存在信任媒體而不信任老師的現象,甚至有的學生存在偏信小眾媒體的傾向。在此環境下,深化學校公德環境建設,提升師生的道德素質勢在必行。應當采取多種方式,發揮學校黨組織的作用,定期開展黨課教育;將公德教育融入課堂,從教學各個過程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將公德教育與日常管理相結合,從上至下地提升師生的道德素質;將公德教育融入社團活動中,提倡文明活動,潛移默化的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
(三)增強網絡環境建設力度,發揮網絡的教育優勢
大眾心理學認為,身處群體中的個人被群體的觀點左右,這就為思想政治工作創造了條件。尤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條件。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網絡的“硬實力”,學生當前面臨的主要困擾是校園上網不方便,校園網的資源不夠豐富,于是便更加傾向于進入社會網吧上網。因此,應當加強校園網建設,增強國校園網的容量與實用度,提高學員使用校園網資源的熱情。精心設置學校各系的網點,定期推薦一些好的網站供大家瀏覽。減少因信息資料不全而將學生推向社會網吧,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另一方面,要提升校園網絡的“軟實力”,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加強學生正確上網的意識,提升學生媒介素養,注重維護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推動學生文明上網,理性上網。同時,注重樹立全員共建意識,注意對校園網軟硬件設施的保護,加強學生的網絡主人翁意識,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通過互聯網,以點帶面,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四)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烏合之眾》提到,影響群體最為重要的一種方式就在于暗示,暗示比直接進行教育更能夠得到群體的認同。通常來說,單一的教育環境不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多元化的教育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要充分利用我國悠久歷史遺留下來的豐富教育環境資源,開展多種形式、多種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切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結語
本文結合勒龐出版的《烏合之眾》,通過借鑒書中群體心理變化的規律以及影響群體心理的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提出了基于群眾心理規律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因素,并根據《烏合之眾》書中影響群體意見及信念的方法,結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程度的實際,從校園文化、校園公德環境、網絡環境和利用場館和教育基地等層面提出了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方法,供實踐參考。
注釋:
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三論.湖北社會科學.2012(3).192-194.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參考文獻:
[1]胡亞楠、吳振文.從勒龐的《烏合之眾》反思群體意識.文學教育(下).2013(4).
[2]謝瓊.從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大眾文化.文學教育(上).2012(12).
[3]林熒章.勒龐《烏合之眾》的傳播思想初探.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4]于亞寧.淺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需要深化研究的理論問題.亞太教育.2015(19).
[5]董子豪.論教育對群體政治認同的間接性作用——從《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談起.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2).
[6]熊一丹.解讀群體心理——讀勒龐的《烏合之眾》.新聞世界.2014(8).
[7]楊業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6).
[8]柯森.略論學校內部教育環境建構的主體性原則.現代教育論叢.2000(5).
[9]張正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研究.西南大學.2007.
[10]劉玉江.教育內部管理環境亟待優化.教書育人.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