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娥
摘 要:初中生物課程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基礎,它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理解和興趣,研究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對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有效教學課堂的界定和意義、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教學策略;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2-0058-02
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理解和興趣,研究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對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有效性教學策略需要教師有充分認識,了解有效的真正意義,并將有效性教學策略的作用發揮出來,從而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有效教學課堂的界定和意義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教學效果是有效的,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能夠在學生的學習中直接體現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課堂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以實現教學目標。
有效教學策略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全面提高廣大教師運用現代教學理念的思想認識。學生也要改變應試教育中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教師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觀念都要有所改變。尤其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完成“角色”的轉換,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由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有效教學改變了傳統灌輸式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學習能力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求知識,由對問題的單向認知,轉變為對問題的多方位思考,并通過合作學習,從“學生”角色向“社會人”角色過渡。
二、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表現在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的內容要有透徹的認知,要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傳達給學生,實現有效的“教”,這是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另一方面是學生要對生物知識有效掌握,真正了解知識的要點,能夠舉一反三,并對所學的生物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形成一種技能,實現有效的“學”。教師所能把握的是有效的教,因此,本文主要從教師的角度進行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究。以生物課堂教學為例,將課程的準備、過程以及回顧貫穿于教學當中,實現有效教學。
(1)課前準備的有效性策略。教師備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需要教師用心準備。要根據教學進度、學生學習情況、教學內容等綜合情況,進行細致備課。這里不得不說的是,有的教師憑借自己的多年授課經驗不備課,或者把以前的備課筆記拿來繼續用,這樣做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職業的不尊重。
備課是一門大學問,備課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對上節課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效率的總結,對本堂課學習目標的界定。首先對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設定,考慮在本節課中主要達到什么教學目標,然后要確定教學內容,看本節的教學內容是什么,重點內容是什么,簡單內容又是什么。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和理解能力,使教學工作嚴謹和富有層次性。要注重課后反思,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實際,看看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有哪些優點和不足。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和理解能力,教師要精準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設計好課堂講解的方法,尤其是案例的講解,要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在課程內容準備方面,教師要依據學生情況認真研究。比如在“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也可以通過講故事和猜謎語等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每個知識點的教學中都可以設置提問,先讓學生解答,然后再給出答案,這樣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加深他們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課中教學有效性策略。有效課堂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是多元化的,與之相適應的學生學習方式也是多樣的。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課堂既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聯系優勢,又有不易理解的微觀劣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發揮優勢,避免劣勢。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驗的教學模式,將生物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好奇和興趣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有效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是一種重要、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夠突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理解自主學習的意義,在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主學習是體現學生主動性、獨立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通過刺激或者激勵的方式進行外在的激發,從而轉化成內在的學習動機。例如,在“植物的結構層次”一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進行教學,比如準備一朵花或一粒種子,將其帶入課堂,通過實物引入話題。然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進行預習,找到植物的結構層次。最后教師提問,學生進行搶答,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第二,自主學習是在教師引導、調控下的學習活動。學生自己放羊似的學習方式不是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使學生養成紀律散漫的不良習慣。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承擔的是內容把控、知識引導、時間安排、方法指導等作用。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不斷解答學生的問題,促進他們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有效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學習方式。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科學劃分學習小組。第二,合作的目標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要做到明確,各負其責,相互協調配合,共同探討問題,提高合作效率,實現學習目標。例如,“生物與細胞”這一單元的內容有細胞結構觀察、顯微鏡的使用等,這些內容需要借助儀器進行教學。這時候,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對顯微鏡使用方法進行分析,對細胞結構觀察結果進行總結,然后各組之間相互交流,看哪個小組總結得好。將合作與競爭同時引入到教學當中,能夠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endprint
探究學習最早起源于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主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然后還原到課本中,進一步研究與擴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發現問題,然后進行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例如,教師在“生態系統”這一單元的講解時,可將一個生態系統通過多媒體視頻展現到學生眼前,比如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將學習內容先展現到學生面前,讓他們通過自主觀察,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了解食物鏈的形成結構,然后讓他們講講生態系統和食物鏈形成的原因。將某一個知識的學習場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直觀,印象會更加深刻。
(3)課后回顧有效性策略。一般來說,課后學習是針對學生來說的,但由于下課后教師無法控制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還是從教師的角度對課后教學策略進行闡述。課后回顧有效性策略主要體現在作業分類、分層次布置、分類要求、分層評價、教學反思上。有了這樣一整套的環節,自然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科學高效。在課后作業布置方面,提倡學生課前預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效果。在教學反思中,教師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做好教學后記、教學案例和教后總結工作,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實時進行課堂教學調節。例如,在“細胞結構”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總結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如果發現學生對細胞的結構沒有明確的認知,就要記好筆記,進行反思,下節課換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形象、更有興趣地理解細胞的結構。對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來說,教學評價的過程就是反思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
三、結束語
有效性教學策略注重的是學習和教學的雙重效果,教師要做到有效教學,學生要做到有效學習,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教學對于生物課堂來說,是基礎也是重點,教師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找到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許興震.讓問題意識伴隨學生成長[J].基礎教育參考,2017(02).
[2]周銀.淺議如何提升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J].黑龍江教育,2014(12).
[3]宋瑞.生物教學有效性實踐與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3(10).
[4]李越,祝劍飛.生物教學中課件的有效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