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摘要: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在經歷中獲取知識、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智慧教育要求教師以一個研究者的姿態在科學的理論支撐下準確辨別每個孩子需要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以引導學生實現基于理解的有意義學習為價值取向,幫助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建構一種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組織、自我進化、自我完善、自我構建、自我發展,具有獨特個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體系。
關鍵詞:智慧;智慧教育;教育智慧;教學機智;智慧課堂
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風起云涌,模式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一切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實驗的指向性都是基于學生的發展。我校的“智慧教育方式”就是站在以人為本、關注生命的認知基礎上提出的。
一、智慧教育的實踐背景
什么是智慧?
成尚榮教授對“智慧”是這樣描述的:“智慧是一種整體品質,它在情境中誕生和表現,以美德和創造為方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敏感和頓悟為特征,以機智為主要表現形式,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賦予它底蘊和張力。”簡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識、能力、習慣與美德的綜合體。我校所倡導的核心理念“興文潤智”追求的就是從文明品格提升和智慧的培養兩個方面為師生成長導航,用智慧的力量揚起人生的風帆。
二、智慧教育的理論基礎
1、智慧教育的特征。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在中經歷獲取知識、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智慧教育要求教師以一個研究者的姿態在科學的理論支撐下準確辨別每個孩子需要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以引導學生實現基于理解的有意義學習為價值取向,幫助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建構一種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組織、自我進化、自我完善、自我構建、自我發展,具有獨特個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體系。
2、我校倡導的智慧教育有以下特征:(1)教育價值取向的倫理性。我校倡導的智慧教育的價值體現不僅是一個智力范疇,也是一個道德范疇。智慧教育價值的倫理性表現在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和教育目標走向。首先,智慧教育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基本要求是:樹立愛崗敬業、尊重學生人格、甘為人梯、克己自律、胸懷寬廣、人格高尚的師德觀;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和“與時俱進”的課程觀;堅持讀書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具備豐富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睿智的思想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其次,智慧教育的教育目標指向立德樹人,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再次,智慧教育指向寬容、等待、期望那些可能學習比較差的學生,容許學生犯錯,容許學生尋求幫助,容許學生回到能力的常態,來接受、建構新的知識。(2)教師教學方式的創造性和實踐性。有品質的智慧,都表現為一定的創造性。我校所倡導的智慧教育的創造性首先體現為教師要基于課程標準確立清晰地學科目標體系,要求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目標具體化技術,逐級確定學期(模塊)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智慧教育的創造性還體現為基于目標的評價設計要先于教學設計。也就是說,明確目標后教師就應該設想用怎樣的檢測工具來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智慧教育的創造性還體現于用教材教,也就是立足于教材提供的情景,有機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智慧教育的創造性還強調教師要重視個人教學的獨創性,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成為“有規則的自由活動”。智慧教育的實踐性還體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已成為東凱小學課堂教學的常規教具,移動終端的引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組織變得更加靈活多樣。(3)學生學習狀態的開放性。學習狀態的開放性體現在學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我們認為智慧教育環境的構建不是一個割裂的教育空間,而是通過序列化的主題活動課程將學校、家庭、社區、科技館、圖書館、工廠等各種場所連接起來的教育生態系統。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發生地不只固定在教室和學校,而是回歸了社會和生活,發生在任何有學習需求的地方。另外,主題活動課程的組織實施有效消除或弱化了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初步實現了以綜合課程全面培養學生整體素養的育人目標。
例如:角與生活主題課程開發及實施。剪刀中的學問:以科學學科中剪刀、鑷子、核桃夾等實例,讓學生經歷剪一剪、夾一夾的過程,在實物中發現角、找出角,并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在抽象的過程中認識角、會畫角。自行車的奧秘:學生在校園里觀察自行車、籃球架等構造,自己利用木棒制作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3、智慧教育、教育智慧、教學機智幾者之間的區別解讀。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過程,一種境界。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對教學目標和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創造性駕馭、對學生情況的深刻洞悉、對動態生成的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教學機智是指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況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是一種臨場智慧和才藝。教學機智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上。
三、打造智慧課堂,實現智慧教育
2013年,我校開始開展智慧教育,探索并進行 “智慧課堂”實驗,嘗試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和課堂結構,強化教學的目標意識和評價設計先于教學設計的學習效果檢測意識,變線性授課方式為版塊互嵌式授課,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智慧課堂”。我校追求的智慧課堂是以健全師生人格、培養師生人生智慧、釋放師生創新潛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理想課堂。
智慧課堂的內涵,突出和創新在“智慧”,落實和發展在“課堂”:一是要抓住課堂這個教育載體,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學習起點和認知結構,以學生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方式,關注學生相異構想的發生與解決,實現顯性知識與品格鑄造、能力培養的學習效益三維共贏;二是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教材對話、與網絡對話、與客觀世界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來喚醒和保持學生的生命力,展示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一種教育方式,智慧課堂是一種教學方式,任何教育教學方式的提出和推廣都需要經歷艱苦的探究和摸索,相信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會在不斷地探索中逐漸發展完善,我們的改革將始終向著明亮那方前進!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M]. 開明出版社, 1999.
[2] 張玉田. 學校教育評價[M].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