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勝昔
摘要:發散思維是尋求變異,不依常規,對給出的材料、信息從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思維的主動性、廣闊性、變通性、聯想性等都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需要有意識的圍繞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本文就圍繞這些特性闡述如何培養發散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發散思維;氛圍;興趣
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而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信息進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從而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發現多種解答或多種結果的思維方式。由于它較少受傳統觀念束縛,不輕易茍同于一種現成的說法或不急于歸一,且往往出現一些奇思異想,所以也稱作求異思維或開放式思維。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把這一思想貫穿在教學的始終,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充分應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并著重體現在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及各方面。
一、培養數學觀察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構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時透過事物表象,抓住本質,發現規律,達到不斷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得到的。沒有觀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
二、創設有效的數學思維情境
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可以安靜、深入地思考,情感、動機、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特別是在學生的思考出現困難或卡殼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再想想。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在寬容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漸漸鼓起勇氣,打開思維的閘門,并逐漸養成樂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另外,教師還可以以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富有啟發性的、常規問題或已知的數學事實為素材,創設鋪墊型情境。通過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層次的聯想,變化發展出不同的新問題,從而為各種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打破框框,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又要培養他們敢于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如,一位教師教學“乘法意義”的運用一課時,她出示了這樣一道加法題:9+9+9+5+9=?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于是一個學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個學生則提出了“新方案”,建議用9×5-4的方法解。這個學生的思維有創見,這個方案是他自己發現的。在他的思維活動中,他“看見了”一個實際并不存在的9,他假設在5的位置上是一個9,那么就可以把題目先假設為9×5。接著他的思維又參與了論證:9-4才是原題中的實際存在的5。對于這種在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種創造性思維的閃現,教師要加倍珍惜和愛護。
四、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訓練形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以達到學生思維發散,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對題中的條件、問題、情節作各種擴縮、順逆、對比或敘述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了的情境中,從不同角度認識數量關系。他不僅可以逐步發散學生思維,達到訓練思維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這類題的結構特征,概括這類問題的解題規律。
如:有一批零件,甲單獨做要12小時,乙單獨做需要10小時,丙單獨做需要15小時。如果三人合做,多少小時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學生再提出幾個問題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①甲單獨做,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乙單獨做呢?丙單獨做呢?②甲、乙合作多少小時可以做完?乙、丙合作呢?③甲單獨先做了3小時,剩下的由乙、丙做,還要幾小時做完?④甲、乙合做2小時,再由丙單獨做8小時,能不能做完?⑤甲、乙、丙合做4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通過這種訓練,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問題和解法,還可以克服思維定勢,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五、鼓勵獨創培養發散思維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盡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于低層次的,但它卻蘊育著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獨創往往蘊含于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多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探索進取精神,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增長智慧,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樂,全面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秋芬.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J]. 學周刊,2012,33:31.
[2] 李瑜. 略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中)[C],2006:2.
[3] 張慶華,周軍飛. 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性、自覺性、發散性思維[J]. 成功(教育),2008,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