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莘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精神病患者136例,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表平均分配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兩組,各68例患者。兩組患者一律先進行傳統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干預措施。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SDS評分狀況,并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以及對醫護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再將統計分析的兩組數據進行組間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SAS、SDS評分狀況對比無明顯差別(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SAS、SDS評分狀況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并且研究組整體護理依從率以及護理滿意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 在精神病的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并且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以及對醫院護理服務工作的支持,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語言溝通;精神??;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6-0171-02
一般而言,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臨床治療精神病一般為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患者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措施往往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1]。就此,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精神病患者136例的護理過程進行研究與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精神病患者136例,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表平均分配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兩組,各68例患者。研究組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9.0±2.2)歲;病程0.5~12.5年,平均病程(6.5±1.3)年;患病類型:精神分裂癥患者35例,精神障礙患者8例,心境障礙患者21例,其他4例。常規組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49.2±2.0)歲;病程1.5~12年,平均病程(13.3±1.4)年;患病類型:精神分裂癥患者34例,精神障礙患者7例,心境障礙患者22例,其他5例。根據基礎資料對比可知,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周期、患病類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一律先進行傳統常規護理,主要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以及傳統常規的心理護理等等[2]。研究組患者在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干預措施,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心理護理 ①醫護人員應與患者積極溝通與交流,將患者當做朋友看待,盡可能與患者能夠建立比較好的關系[3]。因此,醫院應當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有效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護理能力。而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以一種平常心看待患者,不能對患者進行歧視,并且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應以親切的語氣、良好的態度進行交流,能夠使患者對護理人員其本身具有一種信任感,從而提高患者護理過程的依從性。②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記錄,并對患者的用藥情況以及不良癥狀等進行記錄等等,從而明確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4]。③一般而言,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往往存在較大的問題,因此情緒往往波動比較大,所以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情緒變化進行有效監控,當患者出現情緒得不到控制時,及時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并利用其自身的經驗對患者進行情緒安撫等等[5]。④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的具體患病情況以及性格特征、家庭情況等進行了解,進而制定心理護理方案。⑤護理人員也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其本身的患病情況,知道治療時的注意事項等,并樹立患者治療的信心等等。
1.2.2語言溝通 ①護理人員應當熟悉每位患者,從而在患者入院后能夠迅速與患者熟悉起來,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②護理人員在取得患者的信任后,應用比較溫和的語氣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以及其的困惑,并解答患者的疑惑,明確患者情緒得不到控制的原因等等。③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的語言應選擇一種激勵性的語言,潛移默化的影響患者,使患者能夠逐漸接受護理人員的建議以及叮囑。但是,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指令性交流時,則需要選擇比較嚴肅的語氣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時也應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語氣[6]。
1.3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SPSS13.0數據包開展數據分析,計量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過t檢測;通過χ2檢驗,若P<0.05,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SDS評分狀況對比
研究組治療前的SAS、SDS評分狀況與常規組并無明顯差別(P>0.05),但是研究組治療后的SAS、SDS評分狀況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
2.2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與護理滿意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的整體護理依從率和滿意率相比,具有顯著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的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精神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已經不同于以往,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的比較快,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往往會給人們帶來許多壓力,從而會導致人們的心理出現問題,而精神病便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相關護理,并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從而達到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7]。而根據本文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的SAS、SDS評分狀況對比無明顯差別(P>0.05),但是研究組治療后的SAS、SDS評分狀況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并且研究組整體護理依從率顯以及護理滿意率著低于常規組(P<0.05)。由此可知,在精神病的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并且還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以及對醫院護理服務工作的支持,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立.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積極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4,24(35):56-57.
[2]張紅.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2,24(28):3036.
[3]徐曉馨.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5,12(07):82-83.
[4]景瑞婷.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醫藥前沿,2015,5(26):365-366.
[5]許秀娟.精神病護理中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6):157-158.
[6]張婷.語言溝通聯合心理護理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5):117-118.
[7]史建新,吳國華.探究精神病護理中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4871-4872.
編輯/王海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