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敏
摘 要:以實例方式闡明高中化學教學“翻轉課堂”中教師應當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教學內容特點,在分析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知識以及相關實驗操作步驟基礎上,制作相關教學微視頻。
關鍵詞:高中化學;翻轉課堂;微視頻;應用
翻轉課堂也叫顛倒課堂或顛倒教室,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上講授知識、課后完成作業的教學模式而言的。它是指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師事先錄制好的或是從網上下載的教學視頻以及拓展學習資料,而課堂時間則用來解答學生問題、訂正學生作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傳統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先后階段。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實踐來完成。而在翻轉課堂上,這種形式受到了顛覆,知識傳授是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的,知識內化則是在課堂中經過教師的幫助和同學的協助來完成。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首先要做好微視頻,教師應當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教學內容特點,在分析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知識以及相關實驗操作步驟基礎上,制作相關教學微視頻,一般5到10分鐘左右。而且制作的視頻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有用、有效、有趣。每一個微視頻都可凝聚同年級同科組化學教師的力量,充分發揮各教師的特長,如有些教師擅長網上找資料,有些教師擅長制作精美PPT,有些教師普通話更標準,聲音更動聽,合在一起就能做出一些優秀的微課視頻。再加上有些教師擅長精選習題,這樣就可完成一節優質的化學課。長期積累,高一至高三形成循環,既達到了集體備課的最大作用,又能切實減輕每個教師的工作量。根據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特點,可能是知識內容比較抽象、或理論性較強、或實驗反應較慢、或反應條件受限制等。下面就這些因素列舉一些實例。
一、抽象的知識內容需要做微視頻
高中化學涉及許多知識內容,比如引入物質的量,這部分內容十分抽象,如果僅僅依靠教師講述,難以使學生有更為直觀地理解。在講授“物質的量”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制作一段“單個與集體”關系的教學微視頻。如下:
1個蘋果——12個蘋果(即1打);
1張100元——100張100元(即1萬);
1升水——1000升水(即1方);
1個原子——NA個原子(阿伏加德羅常數個),
為了讓視頻更生動,更吸引學生,蘋果和錢可以拍成實物照片。學生就自然知道,物質的量是一定微粒的集合體,讓學生對物質的量有更為生動形象、直觀地觀察,理解難度降低了,進而了解什么是微觀世界,從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
二、理論性強的知識內容需要做微視頻
化學反應原理中的鹽類水解,是理論性強的知識內容,無法借助直觀的圖形或實驗來幫助學生來理解,只能通過已有的理論知識來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先以最常見CH3COONa物質為例作微課視頻,視頻文字內容如下:
醋酸鈉溶液中存在的離子,
CH3COONa提供的CH3COO-離子和Na+離子
溶液中的水提供的H+離子和OH-離子
原因:CH3COO-離子和H+離子結合成CH3COOH弱酸,破壞了水的電離,并促進了水的電離
結果:導致c(OH-)>c(H+)
結論:CH3COONa溶液顯堿性,強堿弱酸鹽,溶液顯堿性
應用:CH3COONa溶液離子濃度大小比較
c(Na+)>c(CH3COO-)>c(OH-)>c(H+)
CH3COONa溶液離子濃度守恒問題
c(Na+)+c(H+)=c(CH3COO-)+c(OH-)
學生通過這視頻,能初步認識鹽類水解的基本原理,同時學到了分析鹽類水解的方法。學生再按照這方法來分析其它物質,如水解顯酸性的氯化銨溶液,水解顯堿性的碳酸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不會水解的氯化鈉溶液,就可順理成章的理解掌握鹽類水解的內容了。這種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也可以說是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先學水解分析,教師適當講授,學生再練,教師再點拔,再把分析過程展示,讓學生對照,糾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的主體,微視頻是教的主體。附NH4Cl顯酸性和NaCl顯中性的微視頻解析過程。
NH4Cl溶液中存在的離子
NH4Cl提供的c(NH4+)離子和c(Cl-)離子
溶液中的水提供的H+離子和OH-離子
原因:NH4+離子和OH-離子結合成弱NH3.H2O
破壞了水的電離,并促進了水的電離
結果:導致c(OH-) 結論:NH4Cl溶液顯酸性,強酸弱堿鹽,溶液顯酸性 應用:NH4Cl溶液離子濃度大小比較 c(Cl-)>c(NH4+)>c(H+)>C(OH-) NH4Cl溶液離子濃度守恒問題 c(NH4+)+c(H+)=c(Cl-)+c(OH-) NaCl溶液中存在的離子, NaCl提供的Na+離子和Cl-離子 溶液中的水提供的H+離子和OH-離子 原因:它們之間不會形成弱酸或弱堿,對水的電離平衡沒有影響 結果:c(OH-)=c(H+) 結論:NaCl溶液顯中性,強酸強堿鹽,溶液顯中性 應用:NaCl溶液離子濃度大小比較 c(Na+)=c(Cl-)>c(OH-)=c(H+) NaCl溶液離子濃度守恒問題 c(Na+)+c(H+)=c(Cl-)+c(OH-) 課堂小結: 強堿弱酸鹽,溶液顯堿性; 強酸弱堿鹽,溶液顯酸性;
強酸強堿鹽,溶液顯中性;
誰強顯誰性,都強顯中性。
三、反應非常慢的化學實驗需要做微視頻
例如:氯氣和甲烷的取代反應,如果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操作,一節課的時間,反應現象還不太明顯,氯氣褪色不明顯,油狀液體生成的量也少,此內容就可以制作教學微視頻,把開始操作過,反應物的顏色狀態,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更為直觀地觀看到整個實驗操作的過程。
四、受條件限制,課堂上無法進行演示操作的化學實驗需要做微視頻
比如:在講授“苯”的性質時,由于苯和液溴都具有劇毒,且易揮發,因此在課堂上無法演示給學生,教師可以將苯和液溴反應實驗制作教學微視頻。
視頻內容包括:1.展示苯的顏色狀態;2.展示液溴的顏色狀態;3.展示苯和溴水混合-振蕩-靜置過程(不加鐵粉);4.展示苯和液溴(加鐵粉)反應過程。
在學生觀看之后,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實驗反應過程思考并給予解答:1.苯與溴水是否反應?什么叫萃取?2.在實驗過程中,什么現象可說明液溴發生褪色現象是苯與溴發生加成反應?3.整個反應過程需要加熱嗎?為什么?4.苯環上的氫原子被取代和烷烴的氫原子被外界條件有何不同?5.怎么證明苯環的碳碳鍵是介于碳碳雙鍵和碳碳單鍵之間獨特的鍵?6.用以下裝置證明苯與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理解各化學藥品的作用。
五、注意到因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而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同樣存在明顯差異,這些知識內容需要做微視頻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的應用中,還應當注意到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理解能力強,看到某些實驗現象能迅速用已有知識去解決,或經老師一點就通;有的學生理解能力差,看到某些實驗現象無法用已有知識去解決,經老師點拔之后還是一竅不通。有的學生性格熱情外向,喜歡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甚至沒經深思熟慮就回答問題;有的學生性格含蓄內向,喜歡在學習過程中探索,而且他就是知道答案也不說出來。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有的學生觀察細致。有的學生善于傾聽;有的學生善于表達。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根據差異情況,在教學微視頻的難度調整、師生互動交流、提問方式等方面要予以全面顧及。比如在講授“二氧化硫的性質”時,為了激發學生化學實驗的興趣和觀察能力,先觀看視頻實驗,后再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
視頻內容:1.二氧化硫氣體通入品紅溶液中 2.加熱褪色后的品紅溶液。
問題1.品紅溶液發生了什么變化?2.二氧化硫氣體具有什么性質?3.二氧化硫氣體的漂白原理是什么?4.它與次氯酸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通過同學們自我思考和相互討論之后,找學生回答問題,再找學生補充回答,如回答得還不全面,老師再作補充。理解能力強的學生,他思考完這些內容后,如有別的同學找他解答,他就幫助解答以加深理解,因為要讓別人聽懂,自已必須更加懂;如沒有別的同學找他解答,他就可以做基礎練習,然后做提高練習,鞏固知識。理解能力弱的學生,各個知識點一一理解,再做基礎練習,鞏固知識。這樣的翻轉課堂,能最大程度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通俗說法是優秀學生吃得好,中等學生吃得飽,學困生不覺得這飯難吃,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也是我們通常說的,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才是一節好課。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羅秋蕓.淺探高中化學教學“翻轉課堂”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4(23):134-135.
[2]李祥.高中化學教學“翻轉課堂”的應用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9).
[3]萬仕祥.高中化學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