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紅
【摘 要】“自主學習”是新課程的理念,也是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自主學習”能喚醒學生的主動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對自主學習的途徑及方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新課標 自主學習 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35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呢?在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大膽地探索。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需要
現代性的教育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學校、教師及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遵循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準則,關注素質全面提高,立足于發展。新課標的教學念是:1.教師走進新課程,如何創造適應學生的教育和教學;2.怎樣“把人當成人來培養”,“把人當成人來教育”,注重人的潛能開發;3.如何科學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營造學生好學、喜學、樂學、會學,教師愛教、樂教、會教的良好氛圍,師生得以共同發展;4.教師何以變經驗型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學質量;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教育事業,撒在學生心田;變重“知”輕能為“知”“能”并重,教學生“學會學習”,“學生生存”,“美好生活”;5.學生的發展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語文教育應是“大語文”,生活化,教師怎樣創建現代性的語文教學方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的理念,也是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自主學習”能喚醒學生的主動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和諧的課堂氣氛,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單靠教師的積極性不夠,首先必須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多給一點微笑,對學生出色的表現給予微笑,是一種欣賞、一種激勵,學生即使出錯,做錯了也不訪“容錯”,給予其熱情的鼓勵,引導其“改錯”。其次,要給予學生信任,尊重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信任,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體驗成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成功是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悅,尤其是在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收獲,哪怕是極其微小的。特級教師王蘭說:“不是聰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揚,而是表揚使孩子更聰明。”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學生要和善,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不輕易否定學生奇怪的觀點、莫名的想法,經常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同時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打下了基礎。
(三)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展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主要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課文的理解就越有創見,在課堂中注重挖掘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展自主學習的空間。如教《盧溝橋的獅子》一課時,我讓學生討論省略后的內容,展開想象,說說盧溝橋獅子還有哪些形態?有的說:“有的獅子抬頭望著遠方,好像喜從天降。”有的說:“有的獅子抬頭望著遠方,好像在思念故鄉。”有的說:“有的小獅子伸著手,好像在向我握手。”
三、教師應更新觀念,靈活運用“自主”的學習方式
培養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實現自主發展。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師不做;學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師指導做;學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師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讓學生樂意去做。這是我多年語文教學的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讓學生走進生活,讓語文走進學生是達到這個目標的主要途徑。
(一)大語文知識從小的方面學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一樣寬闊。與其讓學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語文知識,倒不如從小的方面讓學生感受語文的豐富。讓學生知道,語文原來是一幅漂亮的書法,是生日送給友人的溫暖問候,是商場競爭的一句充滿智慧的廣告詞。語文是影視作品中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情節,是一句經典的臺詞。
(二)老師要講的知識用自己的方法學
毫無疑問教材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但是對于久居校園,遠離生活和歷史的學生,總會有一種陌生感的產生。老師的講解總會有帶上老師自己的個人體會和感情。那么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教材的內容,可能要比聽老師的講解容易的很。讓學生給自己創造一個和作品內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圍,這樣可能會讓學生的感情很快貼近作者或融入課文的內容。讓學生自己查閱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和作品相關相關評論,不僅能夠使學生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作品的內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勇于對同學或老師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不同看法,則更能夠使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課堂內的知識放在課堂外學
語文即生活,不僅是說語文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讓這些知識再回到生活。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學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內涵,才會熱愛人生,珍惜生活。“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程標準也是這樣說的。讓學生把課內的語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讓他們知道語文學習不只是繼承,更主要是為了創新。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靈活運用“自主”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
參考文獻
[1]齊書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
[2]房貞政.《更新教育觀念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