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紅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地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課程的整合逐漸成為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大趨勢,其中的“圖形與幾何”教學是數(shù)學教學課改中的重點和難點。而“圖形與幾何”的概念是整個知識板塊的邏輯起點,是學生認知的基礎和進行數(shù)學思維的核心[1]。小學生處于智力成長期,其思維較為開闊,對事物的認知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接受能力快,且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尚未成形,可塑性較強,因此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進行“幾何與圖形”思維意識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思維,幫助學生樹立幾何圖形的解題思路,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幾何圖形教學;策略探究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幾何與圖形的知識點之間具有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但并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而多是通過經驗,基于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小學生處于智力發(fā)育期和思維塑造期,其幾何思維具有具體性和抽象性相結合的特點,因此,經驗是兒童構建空間想像思維的主要途徑。本次研究就小學數(shù)學幾何圖形教學過程中的相關內容和問題,提出以下幾方面策略。
一、結合實際和生活經驗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創(chuàng)造貼合實際的生活情境
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水平較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圖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判斷其基本圖形,位置關系等,由簡單的幾何圖形過渡到較為復雜、不規(guī)則的特殊圖形,通過探究分析其特征、性質等,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應用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二)理論學習后進行生活中的應用
在小學生對幾何圖形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后,引導其運用所學幾何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幾何圖形教學的意義,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一課后,組織學生對生活中的圓形物體進行總結,探究“車輪為什么是圓的”等類似的問題,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鞏固,加深學生對該課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程度,有利于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找到成就感。
二、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幾何特征
我們對現(xiàn)實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的感知,對物體三視圖的認識,多來自于觀察,因此,觀察是學生獲得空間與圖形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2]。例如,在教學課程安排中,設置實踐活動課程,組織學生對幾何物體進行直觀的觀察(如辨認圓柱體、球、長方體等立體圖形),對相關教學實驗進行觀察(如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試驗等),對實物模型進行觀察(如觀察圓柱體在側面、底面所看到的形狀,觀察長方體的面、棱、角之間的位置關系,從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親身感受
針對學生空間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和幾何圖形內容的學習,不能僅依靠經驗和觀察,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實驗操作,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能夠產生更為直觀的體驗,加深印象。
(一)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
愛玩是每個小學生的天性,是小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玩”的實踐活動是促進小學生的智力和素質發(fā)展的最主要途徑[3]。實踐活動在小學生中的體現(xiàn)在于“玩”,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娛樂項目,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滿足學生天性的同時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鞏固教學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獲得對知識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一課時,先組織學生觀察圓柱體的模型,對其表面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再進行各個部分的拆分。在對圓柱體有一定的認識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卷成圓柱體,即構成圓柱體的側面,再將其展開,多次反復,使學生認識到圓柱體的側面即為長方形,并將該結論進行書面化總結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圓柱的底面周長即為側面的長,圓柱的高即為側面的寬”,并列出對應的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其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鍛煉。
(二)操作中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
問題常常與操作相伴出現(xiàn),問題是實驗探究的基礎。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行小組探究,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從而對問題進行解答,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進行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
四、提倡“動手實踐、自助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實踐和探究,并學會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經驗,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完成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改正,使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極大地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幾何圖形教學策略應結合生活實際,構建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并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加強對幾何圖形知識的感知程度,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出相關問題,總結相關經驗,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周強.李琦.王巍巍.等.小學數(shù)學幾何圖形教學策略探究與應用[J].吉林市第一小學校刊,2014,19(6):16-1.
[2]吳燕.李恬.鐘旭天.等.小學數(shù)學幾何圖形教學案例專題研究[J].北京:北師大附小教研室,2016,2(14):53-56.
[3]林文偉.伊紅.陳世軍.等.幾何圖形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運用效果及價值評定[J].遼寧師專學報,2015,19(8):45-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