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初中階段,初中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在所有的教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小學學的知識初中全部用得上,而初中學的知識則是為了高中打下基礎。初中課程學習在進行了新課程的改革后,課程的難度和課程的容量都有所提高,知識點更加的全面,需要接納的也更多,如果僅僅靠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那無法將全部的知識學通學精,學生會感覺到困難,從而對數學產生恐懼感。所以,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在教學上要引入課程輔導教學,通過課上輔導、課下輔導,對學生掌握比較薄弱的知識面進行鞏固,對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創新數學思維有所幫助,下面我們來談談初中數學學生學法的輔導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學法;課程輔導
一、初中數學課程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現狀分析
1.初中數學課程學生學習現狀分析
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不同,初中數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對知識的概括比較全面,掌握內容也比較多。在數學學習中,初中學生所要面臨的不僅僅是課程難度的增加,數學知識的概念理解也更加難,知識之間的連接性也更加明顯。學生升入初中就有可能導致學生一下子無法改變之前的學習方法,對于有難度的新知識也無法理解,加上其他的一些情況,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拿當前初中生對數學課程現狀分析有:(一)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的不理解,認為初中數學知識對自己沒有太大用處,尤其在生活中用不上,所以對數學不是特別重視。(二)學生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夠,心思不在數學上面,對老師講解的知識也無法形成自己的認識。(三)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動力,老師沒有給予學生適合的鼓勵,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興趣,從而認為學習是負擔,選擇逃避數學。
2.初中數學課程特點分析
初中數學的邏輯性和思維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初中數學知識的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關系,數學公式之間也是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果說傳統教學的理念是幾何與代數兩個含義,那么新課程則是幾何與代數的合二為一,比如說初中數學的二次函數三角形面積求解,這其中既包括了幾何圖像的知識,還包括了二次函數的知識,一個問題就可以使這兩個知識點結合起來,這就是新課程數學的特性。教學輔導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完善,對于不懂的進行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數學是對數學進行初步的認識,而初中數學是對數學思維的第一步,初中數學的教學要從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出發,將具有專業性的數學思維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抽象能力和邏輯能力。
二、初中數學教學的輔導探究
1.教學貼近生活,做到玩有學。
數學教學很多例子都來自于現實生活,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數學問題情景和學生相符合的生活情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情下手,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就會產生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好感。此外,老師還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用案例,特別是與學生生活所密切相關的案例。比如:初中數學教學中會有很多這樣的案例,老師就要找到并且構建出于學生生活相同處,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能夠聯想都自己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并且得到解決,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興趣,帶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思考存在哪些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是由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玩聯想到數學中的數學知識,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就等于是把教學變成了觀察生活,改變教法但性質不變,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也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對提高學生成績有重大的幫助。
2.課后復習,做到知識遷移。
上完一節課留下一些課后作業已經成為了老師的習慣,為的就是讓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樣的方法雖然對所學知識有點好的作用,但是,有的學生就會為了完成專業而去抄襲,只是機械的完成,并沒有通過思考來完成,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以至于出現公式一樣結構一樣的現象。首先,老師要讓學生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上能夠有預習的習慣,其次,老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后復習方法的指導,指導他們做課后作業要仔細回憶課堂內容,記住公式,進而完成課后作業,最后,老師要善于總結學生鞏固知識的方法,有選擇性的做一些習題來鞏固內容,并且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其他應用上面。
3.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數學學習中,只有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才能使學生對問題有探求心理,將對數學的探究變成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在數學中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激趣,老師可以借助開發以及互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究興趣。
三、總結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要善于聯系生活,結合學生的特點采取對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教學,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陳麗珠.《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法輔導之探究實踐》,學術期刊《新課程·中學》2013年5期
[2]張民. 《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學術期刊 《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B)》2014年1期
[3]孫鵬.《初中數學學生學法輔導之探究》,學術期刊《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5年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