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榮華+易彬麗
摘要: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今年春節期間收視大熱,說明真正優秀的節目從來都不會缺乏觀眾。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新的元素,是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方向,只有創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氣的優秀電視節目,才能贏得市場和群眾。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 傳統文化 節目創新
今年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央視春節各個檔期中掀起一個收視狂潮,讓廣大觀眾用一種中國人的方式度過了一個中國的傳統佳節。《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正是節目創新與廣大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渴望相互作用的結果。節目的成功,對我們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電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當下,各檔人氣選秀類節目充斥熒屏,但細加盤點,都是海外引進模式的電視節目。像《奔跑吧兄弟》和《中國好聲音》,主打萌娃星爸的《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還有連續幾年推出成為社交熱議話題的《我是歌手》《中國達人秀》等。這些觀眾耳熟能詳的節目大都是從歐美、韓日等國找到“母本”,鮮有本土原創節目,也缺少體現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質的節目資源。電視欄目形態日益同質化、原創節目比例較小、新形態電視欄目的匱乏和創新能力的不足等問題,影響制約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健康發展。
在如今選秀類電視節目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從傳統文化中“另辟”出一條本土原創的“蹊徑”,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對于媒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發價值。
現在大部分選秀節目幾乎都是年輕的嘉賓,三十歲以上都算是高齡嘉賓,大部分的選手都在二十歲上下,年輕選手成為絕對主流。令人驚奇的是,《中國詩詞大會》在觀眾參與與互動方面,可以說創造了奇跡。這檔節目中的百人團嘉賓,從八、九的小孩到年近七十的老人,橫跨七個年齡段,展現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參與。從嘉賓參與這個角度,就能看出這檔節目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也能看出其觀眾層次的廣泛性。
央視通過調整創新思路,深挖傳統文化資源,創新合作模式,聯手網絡播出平臺共同打造了經典文化娛樂類電視欄目《中國詩詞大會》,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將傳統文化內涵與當前電視文化發展進行了完美融合。《中國詩詞大會》通過競技的節目形式激活了文化基因,極大地提高了節目的可看性與話題性。觀眾感受文化與智慧交鋒、體驗競技樂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對詩詞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從《中國詩詞大會》的藝術表達效果來看,中國近年來投拍的大型社會文化類電視欄目,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中國主流文化導向的引導下達到了文化表達、傳承的自覺性,同時蘊含在電視欄目中的進步性和想象力也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創新。
不僅央視,省級臺也有較為成功的例子。江西廣播電視臺2016年錄制并播出的賽事電視欄目《創客英雄會》,也給電視真人秀節目帶來一股清流。活動共收到了全國6000多個APP項目,全國各路高手齊聚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全面展現自我,點燃創業夢想。節目以成熟企業家的視角,為新一代的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支持,從精神到物質到宣傳,讓優秀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在數字傳媒時代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創客英雄會》不僅從節目形態上牢牢抓住了創業真人秀的內核,充當了互聯網新秀創業的孵化器,而且在節目立意上將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互聯網+”精神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有機結合在一起,力求為年輕人創業樹立新的精神標桿。
《中國詩詞大會》《創客英雄會》等節目的成功,給了人們另一個重要的啟示:真正的優質電視節目,不僅僅是只能從國外和境外的模板中獲得,同樣也可以在本民族的優質文化資源中獲得。作為大眾文化重要形態、文化傳播重要媒介的電視節目,滿足觀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體現了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業界內外已有共識,光靠買版權引進、簡單的“拿來主義”肯定遠遠不夠。中國的電視節目如何實現“海外引進——本土化改造 ——自主創新——海外輸出的轉型升級之路,是業界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影響力的現實路徑。
《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電視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中國造”。這些節目的“叫好又叫座”,正說明廣大電視觀眾并沒有拋棄電視,只是厭倦了我們一成不變的節目表達方式和不思進取的節目創新意識。廣大電視工作者只要深植于群眾的土壤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不斷深入發掘、提煉、升華并創新表達優秀傳統文化,在原創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創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氣的優秀電視節目,必然會贏得市場和觀眾。
(作者單位:宜春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