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源++++婁立原
【摘 要】報紙在報道災害性事件時,將“人文關懷”貫穿報道的過程中,受眾能從中感受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光輝和溫暖。《貴州都市報》在災害性事件的報道中,充分展現了人文關懷,積極引導受眾情感,傳播正能量,體現了平面媒體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貴州都市報;災害報道;人文關懷
【基金項目】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期貴州平面媒體災害性報道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11QN040。
災害性事件是指對自然生態環境、人類的生活以及生命財產造成破壞和危害的突發性事件,包括地震、山洪、泥石流、颶風等。歷年來,災害性事件都是新聞媒體重點報道的內容,也是受眾較為關心的重要話題。
作為四大傳統媒體之一的報紙在報道災害性事件時,將“人文關懷”貫穿報道的過程中,受眾能從中感受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光輝和溫暖。
《貴州都市報》作為貴州最大的綜合類都市報,其受眾面向全省,主要反映全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報道災害性事件也是《貴州都市報》眾多報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人文關懷的淵源來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其核心內容是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1]災害性事件報道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不任意、不刻意去報道受害者在災害性事件中的不幸遭遇,提倡在報道中尊重受害者,運用文字讓受眾了解他們,從而達到關心他們的目的。
英國學者卡倫·桑德斯在《道德與新聞》中談到,有關災難的報道不僅是提供一些基本事實資料,更多的是要通過報道在受眾和遭受災難的人之間建立起一條情感紐帶,也就是感情。[2]建立感情的有效方式就是在災害性事件報道中展現人文關懷。因此,新聞媒體應該將人文關懷貫穿于災害性事件的報道過程中。
二、《貴州都市報》在災害性事件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表現
2014年8月27日晚上8點30分左右,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發生了一起山體滑坡,導致兩個村民小組房屋被掩埋。事發之后,當地的人武、公安、消防、醫護隊伍迅速趕到現場開展救援工作。截至9月1日早晨,滑坡最終造成23人遇難,22人受傷。對于這一突發性災害性事件,省級都市類報紙《貴州都市報》對其作了充分詳盡的報道。
(一)及時跟蹤報道,充分尊重受眾的知情權
媒體對受眾的人文關懷首先體現在對他們知情權的尊重。[3]福泉市山體滑坡事件發生之后,公眾對于該信息的渴求度非常高。只有及時地對該災害性事件進行跟蹤報道,才能夠滿足廣大受眾的知情權,讓老百姓全面地了解災害性事件的真實情況。
山體滑坡事件發生后,《貴州都市報》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前往事故發生地點進行全方位的報道。《貴州都市報》8月29日用了一個整版從現場救援情況、政府的救災措施、親身經歷者的講述三個方面報道了山體滑坡及救援情況。山體滑坡本就有發生次生災害的潛在危險,《貴州都市報》的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將一篇篇稿件準確及時地發回報社,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了災情,不僅展現了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也體現了新聞記者的人文關懷。從8月29日開始,《貴州都市報》對此次山體滑坡事件的報道一直持續到9月2日,將救災情況和傷者的治療情況都一一告知受眾。
(二)加強議程設置,凸顯媒體對災情與民眾的關心
議程設置理論由美國學者麥肯姆斯和唐納德·肖提出。該理論認為,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4]換句話說,新聞媒體能夠決定哪些新聞能夠進入受眾的視野。山體滑坡事件發生后,《貴州都市報》加強了對這一事件的“議程設置”功能。
從《貴州都市報》的報道內容來看,焦點主要集中在現場救援與受災民眾的安置兩個方面。8月29日,《貴州都市報》A8版用了整版的篇幅報道了預備役師官兵趕赴災害現場救援以及災害幸存者的經歷(見圖1)。8月30日,《貴州都市報》A2版也用了整版篇幅詳細報道了救援工作全面開展的情況。9月2日,《貴州都市報》A14版用了三分之二的版面報道了此次山體滑坡的最終搜救結果。從《貴州都市報》的報道篇幅來看,在災害發生后的幾天時間里,該報用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山體滑坡的情況,以此來表明該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從內容和篇幅上的議程設置,可以看出《貴州都市報》對該議題的重視程度以及對災區災情和受災民眾的關心。
(三)關注死難者和幸存者,大力弘揚人性的真善美
任何新聞事件的報道對象都是人,災害性事件同樣如此。災害的發生不僅摧毀了家園,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傷亡。因此,災害性事件的報道不可避免地要關注死難者和幸存者。
在山體滑坡事件中,《貴州都市報》對死難者和幸存者的關注是其人文關懷的充分表現。關注死難者,并不是一定要刊登他們的照片或是詳細的生平,簡單地用數字就能表明傷亡的慘重。當媒體將目光聚焦在幸存者時,會發掘出許多幸存者身上感人的故事。據《貴州都市報》報道,山體滑坡前,吳錦菊一家剛吃完飯不久,突然聽到兒媳大喊“快跑,山垮了”。吳錦菊一邊跑,一邊說“你爸爸還在屋里”,27歲的兒子陳真軍就趕緊跑去另一棟屋子里喊年近7旬的老父親。最后,吳錦菊和她的兒媳、孫女均得救了,但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已被埋。不能否認的是,災害給幸存者及家屬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報道災難中的感人事跡,這無疑是其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
(四)平民化報道視角,彰顯媒體的人文關懷
越是普通人的故事,往往越真摯感人。在此次山體滑坡事件的報道過程中,《貴州都市報》報道的重點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除了前文所述吳錦菊兒子進屋救父親的故事外,還有在山體滑坡中失去孫子的羅澤會一家五口的故事。《貴州都市報》8月29日報道了正在黔南州首府都勻市開展野外訓練的某預備役接到救援命令后,師政委帶領官兵冒著大雨,克服饑餓和疲憊,用雙手在土石堆里連挖帶刨尋找幸存者的動人事跡。《貴州都市報》在8月30日也報道了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留美博士后柏華和中南大學博士楊波對山體滑坡傷員進行心理干預的故事。endprint
《貴州都市報》平民化視角的報道不但讓受眾了解了受災的百姓,也讓受眾認識了為救災搶險而戰斗在一線的普通工作人員。雖然山體滑坡帶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當媒體聚焦于這些普通人的時候,通過一篇篇充滿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讓受眾感受到災難的陰霾會逐漸散去,希望會在幸存者的心中重新點燃。
(五)在新聞圖片中注入人文關懷
新聞圖片是對新聞現場的真實再現。新聞圖片的人文關懷要精確細微處,于細中見大愛。[5]災害性事件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到了損失,新聞照片在選擇上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既要體現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又要保證受眾心理上能夠接受圖片內容,同時還要保護好新聞圖片主體的隱私權。
在此次山體滑坡事件報道中,《貴州都市報》配發了大量的新聞圖片,對傳達災情信息起到了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圖片的主題集中在官兵在現場的救援情況、醫護人員對傷者的救助治療和傷者的康復情況三個方面。這些圖片圍繞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配圖。例如,8月29日的《貴州都市報》配發了一張題為“一歲半的小傷者”的特寫圖片,這名小傷者頭上纏著繃帶,臉上還有很多泥土,靜靜地睜著大大的眼睛接受治療。9月2日的報紙配發了“運送最后一名遇難者遺體”的圖片,四位救援人員步伐一致地抬起一名死難者的遺體,彰顯了對生命的尊重。一幅優秀的新聞圖片,要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如果災害性事件的新聞圖片過于血腥,過于展現遇難者或受傷者的慘狀,會導致受眾的不良心理反應。當新聞圖片展現的是積極向上的救援情況時,帶給人的則是一種奮勇向前、團結一心的感受。
結語
報紙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展現人文關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夠體現對人的尊重和價值的肯定。《貴州都市報》在災害性事件的報道中,不僅是災難的記錄者,也是救災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更是愛心與希望的傳遞者。
注釋:
[1]謝喜家.在救助報道中彰顯人文關懷——以《人民日報》“汶川地震”報道為例[D].南昌大學,2011.
[2]卡倫·桑德斯.道德與新聞[M]. 洪偉等 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姜偉超.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以汶川地震為例[D].蘭州大學,2010.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劉曉琳.新聞圖片的人文關懷不可忽視[J].新聞與寫作,2007(06).
(作者:潘源,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助教;婁立原,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