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旻寧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公眾在傳播過程中可以更及時的獲取信息,并能表達自己的觀念。新媒體以互聯網為代表,有著自發性、匿名性、情緒性、碎片性的特點,就是因為這些特點,決定著整個社會輿情的表現形式。因此,輿情突然的反轉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關鍵詞:新媒體 互聯網 輿情 輿論反轉
輿情反轉指一些緊跟社會熱點、關乎公眾利益與矛盾、標注新聞熱詞的新聞事件,在后期新聞事實被揭露后的輿論,同在發展初期由于媒體報道不規范所形成的輿論呈現反轉趨勢。即網絡群體的輿情表達游走于不同的輿論漩渦中,主流輿論或多數派意見數次向不同方向的傾斜,使得輿情表達最終發生逆反轉。
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條成都“女司機遭男司機當街暴打”的新聞出現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女子被暴打至腦震蕩并骨折,身上多處淤青。當晚,出于對女司機“弱勢”的憐憫,網絡輿論一片嘩然,一致聲討男司機。5月4日,隨著警方介入,打人男子行車記錄儀視頻曝光,視頻里女司機曾多次突然變道,兩小時內,視頻點擊量上升數十萬。輿論轉而指責女司機“活該”,更有甚者,有網友不僅人肉出被打女司機的違章信息,還搜出這位女司機的開房記錄,以此來證明這位女士就應該受到懲罰。①5月5日,新浪網發起調查,82.3%的人認為,該事件是女司機的責任。女司機從最初的痛哭流涕,“不相信全國人民都指責自己”,到11日發布致歉信,事件才慢慢平息。②是什么導致這起事件的輿情反轉呢?
一、網絡傳播中的理性缺失。按照麥克盧漢的觀點,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覺與感官的延伸。網絡時代,雖然人不斷被媒介延伸,但其身體、思維和道德情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延伸,甚至出現萎縮和退化的現象。在成都女司機后續事件發酵中,有一個危險傾向必須引起警覺:肆無忌憚的“人肉搜索”,從身份證信息、車牌號、違章情況、婚戀情況,到開房記錄,無一例外侵犯當事人女司機的隱私,搜集這些信息的人不管是為了嘩眾取寵,還是某種商業目的,這種行為同樣是在踩法律紅線,同樣是一種在網絡空間里的“危險駕駛”。“公民記者時代”并不虛言,但這必須建立在公民的理性自覺與道德自律的基礎之上。
二、群體極化。網民憑借人多勢眾,常常把某一事件推向極端,而且決不允許有不同意見的表達,起哄、夸張、炒作比比皆是,為了一個看似正當的目的而采取極端手段,最終演繹成為多數人的“暴政”。況且,我國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對現實缺乏理性、全面思考,往往情緒沖動,一點就燃,好走極端。所以,他們只會在一熱點事件的表面輕易得出結論,一旦信息改變,網民的態度會立馬隨之轉換,從而網絡輿情開始逆轉。5月3日發布的視頻顯然只是一個完整視頻中的片段,并沒有說明女司機被打的原因,若稍加質疑,必定不會輕易發表意見。然而,翻開視頻評論區,持懷疑態度、理性對待的網民屈指可數。于是,當完整視頻披露出來后,輿論又偏向男司機,在事件的整個過程中,網民們就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主意想法,接受輕率的信息,被吹的到處都是。
三、對新媒體意見領袖的強烈召喚。在傳播學中,活躍在人際網絡傳播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意見領袖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節,對大眾傳播效果產生著重要影響。最讓意見領袖大顯身手的領域是網絡輿論,在輿論的引發、引導、引爆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在成都女司機被打案中,新媒體的輿論場里一片罵聲,相反,傳統媒體《新京報》從男女司機雙方人手進行事故追因。在題為《女司機“隨意變道”就該被打嗎?》的評論中,《新京報》對雙方的做法均予以批評,也指出“以惡制惡”是非法的,男女司機實際上都應各自承認相應的責任。“‘隨意變道陋習是應該治理,但女司機隨意變道的行為自有相關交通法規來管束,無論如何都不是付諸暴力的理由。”③社會知識分子失聲也是網絡輿情偏激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搶發新聞造成把關工作不到位。看到同行先聲奪人搶占新聞,不免會有媒體先入為主,不是摻雜著個人的情緒臆斷就是去迎合民意。事件初期,多數媒體都將報道的重點放在了由第三方行車記錄儀記錄的視頻上,“路怒”一詞占據各大報業頭條。后來,事件進一步發展,公眾的注意力又轉移在女司機身上。伴隨著對本事件的跟蹤報道,媒體議程設置也不合理: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逐漸平息后,媒體均把報道重點放在各地的女司機身上,無論是網絡頁面還是報紙版面,女司機觸發的交通事故歷歷在目。趁著余溫還未褪去,都想用相同題材的新聞吸引受眾眼球,卻沒有想到這會給受眾帶來“遠離女司機,女司機不會開車”的誤導。
新媒體時代,信息繁多,觀點紛紜,作為傳播主體或受眾的一份子,我們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不偏激不暴戾,對事件本身有理性的判斷,對自己的網絡輿論負責。同時我們期待有更多意見領袖的出現,避免輿論引導的偏差,讓更多脫離事件本身、沉浸在狂歡里的網民清醒。良好的公共輿情氛圍離不開一個正常輿論機制的引導與管理,必要的道德理性與法律限制可以讓人們在相對自由的言論空間里盡情享受權利。新舊媒體的傳播途徑從沒有優劣之分,我們要做的就是從這些傳播里的消息中,獲取需要的;在風云變化的輿論傳播中,保持清醒,在輿論的眾生相里讀懂意義,不要在喧囂之后一地雞毛。
注釋:①《輿論反轉典型案例》,新華網,http://www.tj.xinhuanet.com。
②崔逾瑜,匡志達:《“輿論反轉”背后的反思》,《新聞前哨》,2015(10)。
③《女司機“隨意變道”就該被打嗎?》,《新京報》,2015-0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