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研究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入手,深入分析了新加坡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和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性及其實踐性特征,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提出無論是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學生,還是中國高職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應采用“手把手”式教學模式。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技能傳授為主,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理論和知識方面的比重和難度要高于新加坡同行,而動手操作方面的訓練深度和強度要低于他們,這是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實踐特征;思考與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9-0177-03
一、新加坡教育體系
新加坡小學采用六年制,中學相當國內的初中,學制四年,完不成學業的,可以選擇五年完成。中學畢業后要參加新加坡劍橋O水準考試,相當國內的中考,根據成績決定學生走向。一般O水準成績好的學生進初級學院,學制2年,相當于國內的高中,新加坡稱大學預科,占畢業生總數的25%左右。O水準成績中等、不喜歡書本知識而擅長動手操作的學生,進理工學院,學制3年,相當于國內高職,新加坡稱‘Polytechnic,占畢業生總數的40%左右。O水準考試成績較差的學生進工藝教育學院,學制2年,相當于國內的職高、中專、中技,占畢業生總數的25%左右,畢業后可以報考理工學院。還有10%左右的中學畢業生選擇在私立培訓機構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后就業,原因在于新加坡勞動力短缺,這部分學生工作后也可以報考理工學院。新加坡劍橋A水準考試相當于國內高考,生源主要是初級學院和理工學院的學生。新加坡共有五所本科大學,2014年成立的第五所本科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沒有自己專門的校園,在每所理工學院建有一棟教學樓,主要招理工學院學生升本科,采用承認理工學院課程成績加單獨招生考試的招考模式,有20%左右的理工學院的學生選擇升本科。理工學院學生學費每年約一萬三新加坡元,這包括了教師工資等學校日常運行的所有費用。新加坡政府以生均撥款的形式提供補貼,越往上補貼越少,工藝學院補貼95%左右,理工學院補貼82%左右,本科大學補貼在80%左右,因此學生實際負擔的學費較少。碩士博士完全自費,能招來研究生則開這個專業,招不上學生的專業停止招生。
二、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
新加坡的高等職業院校稱為理工學院,目前共有五所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創立于1954年,是新加坡最早的理工學院,素來以學風嚴謹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評價,是錄取分數和教育質量最高的理工學院,它位于新加坡南部沿海,主要是華裔居住區,因此學生質量也最高。義安理工學院成立于1981年,位于新加坡西部,是唯一一所私立理工學院,由新加坡的潮汕商會興辦。淡馬錫理工學院成立于1990年,位于新加坡東部,是新加坡最廣泛的綜合性學院之一。南洋理工學院成立于1992年,位于新加坡中部,是新加坡政府為滿足不斷飛躍增長的經濟和對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理工學院。該理工學院工科具有辦學優勢,主要整合了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精密工程學院和跨國合作科技學院的跨國合作項目。精密工程學院主要由1972年與印度合作建立達達政府培訓中心、1973年與德國合作建立羅萊政府培訓中心、1975年與荷蘭合作建立飛利浦政府培訓中心及1979年與日本合作建立日新培訓中心組成。跨國合作科技學院由培養機械加工人才的德新學院(1982)、培養電子技術人才的法新學院(1982)及培養軟件與機電一體化人才的日新學院(1983)構成。因此該學院辦學基礎好,辦學起點高。學校位于華裔居住區,主要招華裔學生,辦學質量,特別是工科質量排在新加坡五所理工學院的前兩位。共和理工學院是新加坡政府2003年創辦的第五所理工學院,位于新加坡北部。該學院創辦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新加坡74%為華裔,華裔家庭由于傳統上重視子女教育,普遍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華裔的職位、收入、生活條件都優于占總人口13%的馬來裔人和占總人口9%的印度裔人,這樣長期下去會進一步拉大華裔和少數民族的距離,引起民族矛盾和社會問題。新加坡政府決定在少數民族較集中的北部興辦了這所大學,該學院錄取分數相對較低。
三、新加坡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性
新加坡理工學院同樣以系作為二級教學和人才培養單位,不同的是它以行業中心代替國內的學科專業,如數碼與精密工程中心、機器人與自動化中心、生物醫藥工程中心。以專業帶頭經理代替國內的專業負責人。行業中心下面又根據行業中具體項目的不同,分為各個項目小組,用項目負責人代替國內的課程負責人。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沿用的是學科制,而新加坡理工學院人才培養的組織構架采用企業研發和生產的組織結構。
新加坡理工學院也是采用3年6學期制。第一學年上專業基礎課,第二學年上專業課,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上專項培訓課程、第二學期做項目和企業實習。前5個學期每學期420課時,第6學期課時為24周,即6個月。由于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企業接收實習學生數量有限,學校到第三學年將學生分為AB兩組,A組學生上同上崗關系密切的專項培訓課程,B組學生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直接去企業,進行為期12周的實習,另一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留校,由指導教師設計一些項目,供他們實習。12周后兩部分學生對調,能力較強的那部分學生回校參與老師的企業項目。同樣,到第六學期,AB組學生對調,B組學生上專項培訓課程,A組學生實習。學校課程分為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課程。素質教育主要為品格培養,愛國教育,健身健康課程。學校不設純理論的專業課程,一到三年的專業課程設置,實質上是按照未來就業工作崗位完成某項工作所必須具備的通用理論到更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個邏輯線索設置,即使是通用理論學習,也要求教師根據實踐設計一些項目,讓學生完成。
與國內高職院校都是從中專學校升格不同,絕大多數的新加坡理工學院是從研發中心、人才培訓中心、中外合作項目基地等轉制而來,教師都具有實踐背景,學校招聘教師要求5年以上相關行業工作經歷。由于新加坡高級人才嚴重不足,學校無法從企業招聘到足夠的人才,大約有10%左右的教師只能從應屆畢業生中引進。學校與他們簽訂聘用合同,再派往企業,企業與他們簽訂期限3年的工作合同,企業發工資,期滿考核合格再回到學校任教。教師職級采用五級制,即見習教師、初級講師、中級講師、高級講師、主任講師。相同學歷、資歷、能力的人才在學校或公司工作,待遇基本相同。對教師采用公司化管理模式,學生放學期長假時,教師不放假,在學校做企業項目。對教師的業績考核沒有發表論文要求,主要是教學業績和企業項目完成考核,企業項目完成數量可以折抵教學時數,反過來卻不行。endprint
新加坡理工學院學生教室和實驗室都是按照職場環境設計和布置,教室同公司寫字樓的格局基本一致,實驗室同企業生產車間的布局一致。除了餐廳外,校園內的超市、咖啡廳、服裝百貨店、郵政快遞、郵電通信、娛樂健身等一切服務機構都由學生經營,是商科學生的實習基地。
四、新加坡理工學院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特征
新加坡理工學院課堂教學普遍采用了“一天一題”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源于問題導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以實際業務為背景,以要解決的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其基本教學程序為:教師發布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研究——教師指導——成果展示。它分為“會議”和“自由討論”兩部分。“會議”要由老師參與,啟發、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自由討論”是學生團隊探索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會議一”、“會議二”、“自由討論一”均安排在上午,時間分別為60分鐘、60分鐘、45分鐘,“自由討論二”安排在中午,時間為120分鐘。“會議三”安排在下午13.30—15.30。首先由老師發布今天的問題,之后分班分組,每班25人,分成5個小組,每組5人,確定組長和記錄員。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列出已具備的知識、尚不清楚的知識及為解決問題必須掌握的知識。老師給出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知識范圍及發布要解決的具體問題。自由討論時間段一,學生自主學習并且嘗試著解決問題,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會議二,老師引導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導師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進度,集中探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碰到的難題,協助學生制訂解決方案。自由討論二,學生在取得共識的前提下,制訂更精確的解決方案,準備匯報演示的PPT。下午的會議三,各個小組就解決方案進行PPT公開演示,時間為5到10分鐘。其它組的學生提出問題,匯報組公開答辯。演示完成后,教師對各個方案進行打分、評價、修正、完善。最后是學生改進方案,總結經驗及老師布置課堂、課后的訓練題。下午我們觀摩了共和理工學院保健管理專業學生的“會議三”,主要講使用一種醫療器械如何給病人做某項身體檢查,感到和課程設想的效果還是有距離。除了2位來自中國廣東的留學生英語稍差外,由于從小雙語教學,學生英語表達到是很流利,但是只是復述儀器說明書中關于使用方法的內容,沒有按照PBL教學要求形成解決方案。有生源的問題,學生能力比較差,也有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和實際脫節的問題,理論如何與實踐結合是最難得,該教學模式引進后尚需要繼續改進和完善。
五、新加坡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借鑒建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深入分析新加坡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和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特征,認為國內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和考試(考核)模式還是源于學科教育模式,偏重理論和知識的傳授。無論是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學生,還是中國高職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適合于“手把手”教的現代學徒制度,除此之外,別無它途。特別是“3+2”的學生和高考成績特別低的學生,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和考試模式,他們不但學不到什么東西,反而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是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應該以技能傳授為主,我們理論和知識方面的比重和難度要高于新加坡同行,而動手操作方面的訓練深度和強度要低于他們,這是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8-29.
[2]朱巖.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索[J].新西部,2015(11):159.
[3]朱巖.技能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理論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3):140.
[4]朱巖.經貿類專業技術課實訓設計研究[J].對外經貿,2013(13):142.
[責任編輯:蔡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