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

摘要:相同的盈余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卻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從公司治理的角度,選取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1年的數據,從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兩個方面分析并檢驗了影響上市公司盈余質量的各個治理因素,針對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可行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盈余質量 公司治理 股權結構 董事會特征
一、引言
會計信息是公司外部利益相關者判斷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最主要的信息來源。而盈余水平作為最直觀的指標,具有較高的信息含量。但是盈余水平有時不能反映公司真實情況。正如Dechow、Ge、Schran(2010)的盈余質量決定理論認為報告盈余是由會計信息系統和公司業績共同決定的。公司治理作為會計信息的治理環境,對財務報表的編制、審批和審計三個環節都能產生顯著的影響。公司治理是影響上市公司盈余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鑒于此,本文研究影響盈余質量的治理因素,有利于我國上市公司進行公司治理的改進,為從公司治理角度來改善盈余質量提供可望努力的方向。
二、文獻綜述
關于股權結構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王化成(2006)研究結果表明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與盈余質量成顯著負相關。高雷、張杰(2008)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狀況,機構投資者可以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行為。管理層持股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卻存在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Gorm,Jeffrey and Thomas(2002)研究發現,丹麥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盈余信息質量越低。然而Warfield,Wild and Wild(1995)對美國上市公司進行研究時卻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盈余質量就越好。
關于董事會特征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中,Nikos Vafeas(2005)對252家美國公司從1994年到2000年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和董事會結構與盈余質量有密切的關系。April Klein(2002)研究發現,董事會的獨立性和非正常應計顯著負相關。在國內的研究中,王化成等(2008)從決策有用的計量觀和信息觀對盈余質量進行評價的角度進行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比例對盈余質量有一定的影響,董事會會議次數,股權激勵與薪酬激勵都是影響盈余質量的重要因素。李紅,王建瓊,韓士民(2008)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董事會規模、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兼任與盈余質量成負相關;董事會持股比例與盈余質量成正相關。
三、基本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我國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情況比較嚴重,并且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為了避免利潤轉移可能帶來的業績的下降,很可能進行盈余管理,已減緩“遁取”行為的不利影響來降低盈余質量。此時,股權制衡就顯得尤為重要,有助于對大股東進行有效的監督。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盈余質量水平負相關。
假設2:股權制衡能力與公司的盈余質量水平成正相關。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性質主要是國有控股和私有產權控股。國有控股公司大量控股股東實際缺位,其代理人更有動機和能力通過影響盈余質量獲得個人利益。但是,國有公司也要承擔其他的社會責任,重要性甚至超過公司的盈利水平。所以,國有公司的管理層可能會有較小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
由此,提出假設3:控股股東性質會對盈余質量產生影響,但方向不明。
現代公司的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所有者往往通過股票期權進行激勵,管理者有動機通過虛增盈利,提高公司股價,使自己獲得的股份具有更高的市場定價。因此,管理者持股會使管理層進行短期盈余操縱的可能性增大,從而使盈余質量下降。
由此,提出假設4:管理者持股對盈余質量的高低有重要的影響,兩者呈負相關關系。
代理理論認為,董事監管的有效性主要取決于董事會的獨立程度。獨立董事具有專業的技能,與公司利益相獨立,有維護自己的聲譽的動機。所以,提高獨立董事的比例,制約大股東和管理層的操縱盈余行為。
由此,提出假設5:獨立董事的比例與盈余質量水平成正相關。
在董事會中設置專業委員會即審計委員會等,獨立董事可以通過專業委員會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重要事務,并且在專業委員會的幫助下,獨立董事能更好地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由此,提出假設6:專業委員會的數量對盈余質量正相關。
在探究董事會會議次數與盈余質量的關系時,一種觀點認為董事會會議往往是對公司業績不佳的一種應對措施,所以董事會會議的增加有可能帶來利潤操縱的可能性,從而使盈余質量下降。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董事會會議的次數反應了董事會參與監督和管理的程度,公司的盈余質量也會相應地提高。
由此,提出假設7:董事會會議的次數對盈余質量能夠產生影響,但是方向不確定。
如果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的話,董事會對管理層不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從國內公司治理的相關研究看,兩職分離被認為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很好的措施。
由此,提出提出假設8:兩職分離有利于盈余質量的提高。
四、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中、治理結構研究數據庫以及財務報表數據庫。本文選用2008-2011年中國滬深兩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深圳創業版上市公司),其中剔除掉金融保險類公司,ST公司以及數據缺失和數據異常的公司,樣本總計4131個公司年。行業分類除制造業外按大類劃分,制造業因樣本大,進一步細分為10小類,總計分成21類行業。原始數據通過EXCEL的篩選和處理后,再經過PASW 18.0進行相關性研究。
2.變量定義
本文主要借鑒白重恩(2005)研究經驗,從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兩個方面對公司治理水平進行度量。具體的變量定義見表1。endprint
3.研究模型
4實證結果和解釋
4.1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我們利用PASW18.0統計軟件對各個公司治理變量和盈余質量代理變量進行了描述型統計,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股權結構方面,第一大股東持股均值和最高值說明我國“一股獨大”的情況還普遍存在。第二大股東和第三大股東持股之和與第一大股東的比值平均數為0.3676,說明股東的制衡能力比較差。最終控制人屬于國有的占到了62.75%,而管理層持股還比較低。在董事會特征方面,獨立董事占比平均為0.3622,稍微高于1/3,說明我國董事會的獨立性還不是很強。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離情況達到1.8780,說明兩職分離情況比較理想。董事會內專業委員會的個數以及召開董事會的次數,在不同公司呈現出較大的差異。
4.2盈余管理模型的回歸結果
回歸殘差的絕對值作為盈余質量的代理指標EQ,EQ的值越大,說明回歸殘差的絕對值越大,盈余質量水平越低。根據表3,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EQ成顯著正相關,驗證了假設1。股東制衡能力與盈余質量水平成顯著負相關,股東制間制衡能力越強,盈余質量反而越低,與假設2矛盾。控股股東為國有時,盈余質量顯著提高。董事會召開次數越多,盈余質量水平越低。獨立董事的比例與盈余質量成正相關,但結果只在0.1的水平上顯著。管理層持股、董事會內兩職是否分離、專業委員會的數量都與盈余質量關系不顯著。
5結論和建議
本文以滬深兩市4131個公司年作為研究樣本,先從理論上探明了公司治理因素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并且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盈余質量顯著相關;第二,當控股股東為國有時,盈余質量水平相對較高;第三,獨立董事比例、兩職分離與盈余質量關系在盈余管理模型不顯著,但是市場給予了很大的期望;第四,專業委員會不能夠有效地提高盈余質量水平。根據研究結果,本文建議,上市公司應優化股權結構,健全董事會機制,來提高盈余質量。
參考文獻:
[1]Dechow P., Ge W. and Schran C..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50 (2010): 344–401.
[2]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9):64-72.
[3]白重恩,劉俏,陸洲,宋敏,張俊喜.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果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2):8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