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霞
摘要:勞動定額作為企業職工績效考核的重要標準,在企業工資分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從勞動定額相關概述出發,對勞動定額在鐵流運輸企業工作分配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勞動定額 工資分配 作用
0前言
工資分配作為企業財務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遵循相關規定并依據員工勞動成果以貨幣的形式,進行報酬支付的企業活動。而勞動定額作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勞動消耗量的重要衡量手段,其水平的高低對企業工資分配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因此,在企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明確認知勞動定額對工資分配的重要性,從而促進企業健康與穩定發展。
1勞動定額相關概述
勞動定額主要是指,在既定的生產環境與技術條件下,企業員工生產合格的單位成品或完成合格單位產品工作量所應消耗勞動量的標準或完成某項工作量的標準。在鐵路交通運輸企業中,由于具有線路長、勞動人員分散等特點,其產品主要指代“人或物”的“位移”,通過周轉量進行具體衡量,因此,其運輸過程即為“消耗過程”。由此可見,在鐵路交通運輸企業中勞動定額工作對企業生產分配與組織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以勞動定額為衡量企業勞動管理水平,核算企業員工勞動量的重要手段,對在鐵路交通運輸企業工資分配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2勞動定額在工資分配中的作用
2.1工資分配中勞動定額的必要性
鐵路運輸作為高度集中式企業,其所具有的性質決定了企業必須以勞動定額為主要組織生產形式,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保證管理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與準確性。勞動定額作為提升企業生產效率,衡量企業人力資源業務績效的重要手段,發揮勞動定額在企業工作分配中積極作用至關重要。
首先,由勞動定額概述可知,勞動定額是鐵路運輸企業交通運營過程中,對產品產量、勞動生產效率以及企業成本效益等經濟指標進行核算的重要手段。應用勞動定額可有效協調各運輸生產過程中生產組織與勞動組織關系,促進企業生產的穩定運行,保證組織生長分工的合理性與協調性,提升企業財務管理制定。而工資分配作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定額作用下可有效提升其管理質量。
其次,在鐵路運輸企業工資核算過程中,勞動定額作為企業勞動消耗量的重要指標,在核算與比較企業員工工作過程中勞動消耗與成果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鐵路運輸企業依據勞動定額進行生產計劃與勞動工資計劃編制,基于生產任務與勞動定額之間的關聯性,保證了生產規劃的科學性、準確性,并未勞動者工資分配,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見,強化勞動定額,有效控制了企業成本,保證了勞動者定額的完成,對企業工資核算的優化與經濟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在新形勢下,鐵路運輸企業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合理配置已成為其競爭與發展的必然趨勢。鐵路運輸通過勞動定額可有效實現人力資源在產品生產中的合理配置,保證勞動者價值最大化發揮,從而縮短產品生產周期,降低企業成本投入,提升經濟效益,保證企業工資分配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此外,在鐵路運輸企業工資分配國過程中,按勞分配至關重要。而勞動定額以其所具有的公平性、科學性、合理性、公開性,為企業勞動者勞動數量、質量的核算提供了條件,使企業工作人員依據自身勞動成果獲得相應報酬。
2.2新形勢下勞動定額的優化對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勞動定額在企業工資分配中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對此,為保證鐵路運輸企業工資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與科學性,提升其財務管理質量,推動企業穩定與可持續競爭發展,應采取一定的對策進行勞動定額優化管理。
首先,構建勞動定額管理機制,制定科學勞動定額標準。例如,鐵路運輸企業通過結合自身實際情情況與戰略發展規劃,制定健全的勞動定額標準,并建立內部勞動定額管理機制。從而依據標準要求進行具體實行,為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勞動環境,提升企業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度與忠誠度。
其次,創新來勞動定額方法,提升勞動定額管理科學性。例如,企業在政府宏觀調控管理的基礎上,制定規范化、系統化、合法性定額管理制度,并采用多元化組織方法,如定額考核、勞動獎勵、勞動競賽等,提升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突破預定工作量。并根據員工完成的定額情況進行統計、核算,用以提升鐵路運輸企業勞動定額水平。
此外,組織開展勞動定額教育與宣傳工作。例如,鐵路運輸企業在依據相關規定,強化勞動定額宣傳教育,提升員工對定額的認知與理解,調動員工定額標準編制的參與性,保證其可信性。
3結論
總而言之,在鐵路運輸企業運輸過程中,勞動定額的有效實行可為企業工資分配提供重要依據,從而提高企業財務管理質量與效率。本文通過對勞動定額概述以及勞動定額在工資分配中作用的分析,旨在為鐵路運輸企業勞動定額的科學、合理、公平、優化發展奠定基礎,從而推動鐵路運輸企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保證企業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參考文獻:
[1]姜濤,李友強.規范勞動定額標準以維護職工勞動報酬權益[J].科技與企業,2016(02):53+57.
[2]孫寶英,呂文利,陳賡,雷燕.勞動定額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作用[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13):37-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