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銳
摘要:G20峰會期間,習近平會見加拿大總理時表示兩國要加強城鎮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溫哥華地處加拿大西部,與中國西部地區的重慶具有頗多相似之處,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助推下,重慶新型城鎮化的道路將充滿機遇和挑戰。因此本文基于實際問題比較研究,得出了助推重慶城鎮化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啟示 溫哥華 重慶
新型城鎮化作為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從需求角度講,城鎮化有利于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從供給角度講,城鎮化有利于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迫切要求科學、系統地研究我國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功能空間布局、經濟結構與產業分布、人居環境改造與生態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一、溫哥華的城市規劃策略
溫哥華是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城市,人口約60萬,三面臨海靠山,氣候溫潤,環境宜人,宜居的城市特色和充滿活力的經濟實力全球矚目,而其城市建設的成功得益于全面科學的城市規劃策略。
1.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核心。溫哥華中心城區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自然資源受到過度的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為了緩解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加強可持續健康發展,2009年出臺了《溫哥華2020:一個明亮綠色的未來》。規劃提出采取措施促進職住平衡,形成緊湊的城市形態,減少了通勤距離和時間,提高了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緩解了城市的大氣污染,實現了低碳發展,同時對佛斯河盆地的土地和水域進行污染治理,恢復其原有的自然形態,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力度。因此溫哥華對于城市發展的合理調控,有效的平衡了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構建了和諧宜居的社會環境。
2.以人為本,創造舒適、多樣的社區生活環境。溫哥華城市建設成功的關鍵在于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本著構建舒適、豐富和活力的社區環境的指導思想,將資金投入到社區建設的各個方面,為城市居民提供宜人的生活環境、便捷的公共設施以及科學高效的公共服務,而不僅僅因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將投資局限于建筑本身。通過高低住宅的合理布置,在保持居住高密度的前提下,以多樣化的建筑布局,提升了整個城市的舒適程度,彰顯了人性化的特點。同時溫哥華城市發展理念著重于社區的建設發展,社區的宜居環境是整個宜居城市的構建基點,以社區作為平臺大力整合資源,構建人性化的環境、發達的經濟和完善的公共服務系統,為市民提供豐富便捷的生活工作環境。形成了親切宜人,飽含活力的特色城市氛圍,增加了城市的吸引能力。
3.和諧統一,把多樣性與秩序感作為城市管理的核心。溫哥華向不同類型的家庭提供不同形式的住宅,通過多功能的土地利用規劃,以更加豐富的社區環境實現了社會多樣性的目標。其建筑富有濃厚文化底蘊和特色名族風情,在包含有歐美風情,亞洲文化特色,墨西哥風味的商業街建筑中,完美展現了溫哥華文化上的多樣性,呈現了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同時,溫哥華地區的秩序感是通過對各種要素的有機組織來實現的。譬如街道兩邊并沒有形式多樣、紛繁復雜的廣告,而是在街道上安裝有特別的廣告信息箱,既防止了廣告傳單的隨處丟棄污染環境,給人以干凈舒適的城市環境感受,突顯了溫哥華城市的秩序感。
4.民眾參與,構建開放、透明、公平、協調的規劃程序。溫哥華市大力支持民眾積極參與到城市規劃過程中。譬如關于《最綠城市規劃》的出臺,為增加市民的參與程度,溫哥華市搭建了溝通的平臺,保障了有效溝通的渠道,整個過程有超過三千名民眾以互聯網,新聞媒體和論壇會議等形式,積極全面地為這項規劃建言獻策,在政府的統籌引導下,《最綠城市規劃》順利出臺且在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城市規劃建設的合理性,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公眾利益的最大化。
二、借鑒與啟示
加拿大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長期以農林和采礦業等資源產品為主,但產業結構簡單,經濟實力薄弱,發展速度與東部經濟強省差距明顯。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政府為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設立了“西部大開發委員會”。在各部門的配合發展下,招商引資,積極推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多元化產業,為中東部的發展提供市場、能源和原材料的支持,強有力推動了全國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造就了整個經濟體的繁榮,西部地區產值比重也不斷上升,如今經濟增長率遠遠超過東部地區領跑全國。
而重慶市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地處“西部大開發”規劃中的長江上游經濟中心,交通條件發達,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作為內陸開放的高地,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戰略樞紐作用。地處中國西部的重慶與加拿大西部的溫哥華頗有相似之處,因此溫哥華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能為重慶城鎮化的發展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示,從產業合理布局、增強城鎮基礎承載能力和城市輻射能力以及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選擇與重慶本地特色相適應的發展戰略,對于推動城鎮化健康協調發展意義非凡。
將結構調整和環境保護相結合,堅持可持續發展。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金融、創新及科技文化等中心,結合當前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調整經濟結構、統籌城鄉以共同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必由之路。經濟結構的調整應該著力于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全面提升產業競爭能力,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支撐整個經濟體的運作,增強城市的吸引能力,為新型城鎮化的更進一步發展帶來后續動力。同時加大有效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吸引大量企業進駐重慶,增加投資,把企業的創新本土化,打造智能化城市,提升第三產業的核心競爭能能力,以發展出一批興新綠色循環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構建包容健康的經濟發展格局。秉承綠色低碳的環保發展理念,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推動人口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推進人口市民化。對于直轄以后的重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酬水平,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而產生了人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發展水平、城鄉差距相對過大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體制機制,構建起城鄉統一、功能完善以及服務規范的人力資源體系,實施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同城同待遇,讓更多的人“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促進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加快人口城鎮化的進程,有助于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endprint
3.多元并舉,走包容性城鎮化道路。作為處于城鎮化中期階段的重慶,經濟發展主要來自于城市集聚,應堅持“一圈兩翼”可持續發展的的總體規劃格局,積極吸取自身及周邊地區的各種資源條件,推進產業發展的多元化,引導產業在城鄉之間轉型布局、梯度分布,降低城鎮化的門檻,建設以主城為中心,萬州云陽等功能區小城市群分散布局的城鎮體系,增強城市綜合實力發掘經濟發展潛力,全方位提升“一小時經濟圈”融合發展水平,提升對周邊地區的帶動輻射效應,促進主城郊區以及渝東南等“兩翼”貧困地區的同步發展,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重視農村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城市化過程中的孤島式發展。
4.以人為本,促進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城鎮化是一場深刻全面的社會大變革,在城鎮化的實現過程中,基層社區是基礎,政府調控是關鍵。溫哥華市在堅持政府宏觀調控的同時,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增強規劃策略的科學有效性,避免各方面的矛盾。重慶作為最年輕的直轄市,城鎮化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政府干預過多、資源配置不盡合理以及公眾參與程度較低等問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環境水平,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從長遠出發,著眼于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使城市的交通規劃、產業結構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都服務于公眾的生產生活,為廣大居民提供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提高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促進城市每個居民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溫哥華城市建設的經驗豐富,對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諧多元的城市發展模式,積極吸納公眾參與決策,以綠色引領宜居城市建設,引導城鎮化內涵發展。在此基礎之上,應立足于重慶自身的城市特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快經濟轉型布局,統籌城鄉,建設以主城為中心的若干城鎮經濟圈,推動成渝城市群的包容協調發展。在中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堅持走富有重慶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
[2]和田喜彥.溫哥華市的城市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1995(03):40-47.
[3]Vancouver 2020: a bright green in the future.[R].2009.
[4]Braham Wiseman.新城市化現象:溫哥華太平洋協和區的建設成就[J].大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5]王淑芬,韓懷清.宜居城市溫哥華的城市特色探尋[J].四川建筑,2011(01):46-48.
[6]趙志龍,江培龍.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思考——以武漢1+8城市圈為例[J].咸寧學院學報,2009(06):106-108.
[7]習近平.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N].新華網,2014-0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