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雁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小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要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教師要積極改變課堂教學策略,在遵循《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合理運用數學模型,促成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素養。本文結合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探討如何有效利用直觀的數學模型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指明方向。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數學結構,它用于概括接近或者類似的數量關系與數量特征,反應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在現代數學課堂上,數學模型是促成學生將抽象知識轉為具象關系的重要工具,也是數學交流與表達的載體。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構建數學模型的思想,通過數學數學模型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引導小學生在了解數學知識與運用數學知識過程中增強學習興趣,激發創造性。
1.數學課堂滲透模型思想的積極意義
小學是學生夯實基礎、形成思維的重要時期,利用數學教學的契機滲透構建模型思想,意義如下:第一,調動小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借助直觀的模型將抽象知識轉為實際問題,激活小學生獨立思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增強數學邏輯思維。第二,建立數學模型有助于解決現實問題,為小學生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第三,建立數學模型能使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在興趣的推動下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傳統的數學課堂注入新鮮活力,擴展課堂容量,體現數學教育的價值。
2.數學課堂滲透模型思想的方法與策略
2.1 增強建立數學模型的感知力
想要發揮模型的真正作用,其前提就是形成建立數學模型的感知力。首先,讓學生了解“數學模型,引導他們具備一定的模型意識與建立模型能力,善于總結數學規律,把握共性,為建立模型做好準備。其次,教師要利用一切條件并把握一切機會,促成學生形成建立模型的思想,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再有,數學課堂要注意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關聯,盡量降低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讓學生對數學課堂充滿濃厚的參與興趣,這也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前提。例如學習“分數”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幾種不同的模型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包括涂方格、平均分水果、截斷繩子等等,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建立模型方法找出這些數學模型的異同點,積累豐富的表象知識,進而增強感知力,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2.2 活躍小學生的數學興趣
興趣是一切活動的基礎,也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法寶。教師想要達成預期的數學教育目標,必須引導小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與探究模型的興趣,以此形成積極的學習行為與良好的習慣,通過學習獲得獨特的精神感受。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建立模型思想,教師要首先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改變傳統的單一化教學模式,突破照本宣科的弊端,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切入點,將課本中的數學知識與小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讓數學教育充滿親切感,才能激活小學生的思考熱情。例如學習“加法交換律”的知識點時,筆者改變了過去的教學方案,而是先在課堂給學生講一個“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并在這個富有趣味的故事中滲透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論,很快就激活了小學生的求知動機,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氛圍中,高效率地掌握了知識點并能學以致用。另外,滲透數學模型思想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時刻感知模型的重要性。
2.3 挖掘習題訓練中的建立模型理念
習題訓練是小學生鞏固知識、提升數學應用技能的載體,教師要在習題訓練環節滲透模型理念。首先,以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切入點設計數學題、布置課后作業,培養小學生的生活化意識,鼓勵他們在生活中遇到數學難題時善于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例如鞏固“周長”的知識點時,筆者構建“上學路線”的模型;學習“統計與可能性”時,構建“玩五子棋”的模型,讓學生思考“使用什么樣的骰子最公平?”,從中總結正方形骰子最具公平性。其次,教師要將課堂學習的主體性讓位給學生,啟發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調動建立模型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命題,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再有,教師要多設計開放性題目,在習題中使用不同的變式條件,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小組合作與討論,確定不同的解題方案并對比最佳方法,這樣的課堂不僅有趣,而且能保障教學效率和質量。
總之,促成小學生的數學模型思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長期堅持,不斷創新與改革教學策略,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抓住每一次教學契機教學理念,教會小學生如何運用模型解決抽象、復雜的問題,進而找到學習數學的奧妙,高效率地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可見,小學數學課堂滲透數學模型思想可達到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謝麗華.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教學方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137-138.
[2]黃月,崔光佐.利用認知建模深化解析小學數學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15,(02):104-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