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和環境原因等多種問題導致拉祜族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教育業的發展也比較晚。改革開放后,國家一直很重視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本文以云南省瀾滄縣東回鄉班利村小學為個案,通過實地調查、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該小學的雙語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望能對班利村小學雙語教育的發展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拉祜族 ;雙語教育;小學教育
拉祜族的教育主要有傳統教育和學校教育兩類,早期傳統教育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更受到拉祜人的青睞。拉祜族的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其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拉祜族的現代學校教育開展的較晚。早期也沒有得到重視,近些年國家加大力度對邊境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省、鄉政府也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執行國家的政策。強制性讓適齡兒童必須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近些年,瀾滄縣的教育發展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部分貧困、不發達的村寨的小學雙語教育面臨發展困境,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班利小學教育發展的基本現狀
班利村小學作為瀾滄縣重點雙語教育基地。教職工一共有251人。11名老師,除了校長是大學畢業的師范生,其他老師都是參加自考考試,進行教學培訓。大部分老師畢業于思茅中專。學校年級設置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共7個班,其中1個學前班。9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補助早中晚三餐。村里的適齡兒童都在這所學校就讀,同時還有老撾和緬甸的外國學生。雙語教育一般指少數民族用本民族的文字學習和漢語學習。而班利村小學是用拉祜語解釋漢語課本上的內容,這與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育有所不同。一般只有語文、數學課會上雙語,老師用拉祜文和漢語都講授一遍。語文老師會在課堂上講述一些關于拉祜族的文化。音樂課一般教授漢族歌曲。其他課的老師一般課堂上用漢語,課下使用拉祜語與學生交流,大部分教師在雙語運用上達到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雙語教育一般在小學低年級進行,實施跨度一般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在低年級打好漢語基礎的功底,到了四年級就會用全國統一制的全日制4年級課程與教材。目前雙語教材比較少,主要使用漢文統編教材,通過拉祜語的解釋達到理解并掌握漢語的目標。
二、班利小學雙語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效果不理想
學生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一直進行雙語教育,但教學效果不理想。由于生活中學生都用拉祜語交流,部分學生三年級結束時漢語水平仍比較低,這樣也影響了高年級后面的學習。學生和家長都沒有對漢語學習很重視,因為部分學生害羞靦腆,課后老師也只能用拉祜語交流,沒有形成漢語的學習環境。學生漢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都沒有提高,甚至數學課老師用漢語教學提問,簡單的數學題學生因漢語水平的限制無法馬上給出正確的答案,導致部分學生在高年級時學習十分吃力,成績不理想從而產生輟學心理。
(二)教學資源的缺乏
學校教學資源的缺乏也是小學雙語教育面臨的一大困境。學校的公用經費的缺乏導致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都存在資源不足的問題。缺乏專業的雙語教師,師資結構也不太合理,雙語教師負擔較重,壓力很大。雙語教師參加培訓提高教學能力的機會也很少。學校相應配套的廣播、書籍等也較少;雙語教材也存在問題,沒有拉漢雙語教學大綱、教材的種類也較為單一、內容形式較為呆板,缺乏更科學、直觀、多樣性的教材。
三、班利小學雙語教育的建議
根據班利村小學雙語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對拉祜語的學習不僅是從口語和表達方面的學習更要深入學習拉祜語的文字、歷史、神話傳說等。同時加大力度對漢語的學習,保證學生的正常學習。
(一)營造語言環境
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語言。對于學習語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其置身其中,全方面的感受語言。第二語言的會話環境對該語言的學習十分重要。只在學校課堂上學習第二語言強加于學生并不利于語言的學習,但是在社會生活或非正式的語言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學習對于兒童更容易接受。學校是相對于較好營造語言環境的地方,積極采取一些措施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漢語學習環境。如制定在校期間必須用漢語交流的規章制度,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在課下也用普通話交流;添置一些校園廣播在課余活動播放漢語故事、漢語少兒圖書雜志、建立班級漢語圖書角等;定期舉辦一些漢語小演講、漢語講故事、歌詠比賽的小活動鼓勵學生多用漢語交流。此外,學校和班級可以多開展閱讀活動,輔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在班級可以分小組比賽閱讀漢語故事、舉辦漢語聽寫、漢語小板報等多種活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能力。通過各種方式為學生營造自由而充分的漢語言環境之中。
(二)建設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是雙語教學過程中的基礎配備,雙語教師也是影響雙語教學的關鍵所在。班利村小學缺乏師資力量。雙語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純粹的文化程度關系并不明顯,主要是因為雙語教育的特殊性。所以雙語教師的培訓是解決雙語教學的重要問題。學校必須要加強對雙語教師的在職培訓,提高對現任雙語教師的要求,培訓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在教師參加培訓期間做好教師福利保障制度,使教師更無后顧之憂的培訓學習。
除了雙語教師的培訓,師資的培養儲備也是一個重要部分。師資力量的缺乏已經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這就要求提前培養、儲備雙語教學的教師。在教師讀師范期間就提前培養雙語教師隊伍。雙語教師相對于普通教師的要求更為嚴格,為了培養優秀的雙語教師可以對其減免學費,給予其一定程度上的經濟獎勵,力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的優秀的雙語教師。
(三)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的動機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決定因素和催化劑。與能力相對,學習動機更容易修改與控制。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主自愿的學習很能大程度上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在具體的雙語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除了語言環境,教師的言行和對雙語的態度是影響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與發展狀況,給予適當的評價與鼓勵,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機。
(四)開展試驗研究
在雙語教育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困難。但中國早在五十年代左右就開展了雙語教育的教學實驗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取得成功。瀾滄縣拉祜族的雙語教育沒有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在瀾滄教育相關機構組織下開展拉漢雙語教學實驗,以一定的基礎理論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對瀾滄雙語教學進行一定的統計和總結。政府的扶持、學校的配合、教育專家的知道以及在一線教學的雙語教師相互探討,探索出最適合瀾滄拉漢雙語教學的方法。使學生更好的進行雙語學習。但這是一個較為艱巨又要求很高的工程,需要在多方的支持與幫助下完成。
結語
以云南省瀾滄縣東回鄉班利村為個案調查研究,并對其發展及教學對策進行探討。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提出可行建議,為拉祜族小學雙語教育的發展提供改進的空間,使雙語教育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斌華編著:《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董艷著:《文化環境與雙語教學》,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簡介:鄧丹(1993—),女 ,湖北人,云南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與現代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