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他們自主發現、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歷史教學;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緊隨新課改步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指針,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實效。
一、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學重知識、輕能力,課堂教學圍繞考試的知識體系,因而缺乏趣味性。
2.歷史教學的目的發生偏離,成了迎合各類考試的一種方式,表現為僵化的課堂筆記,失去了學生的自主個性。
3.歷史教學中缺乏活動方法指導,使歷史教學與學生對歷史興趣的了解嚴重脫節,表現為歷史教學單一,學生被動死板的接受知識。
4.教師缺乏創造性教學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重視課前導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靈活多樣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情景。這是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親身試一試,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生態度,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成功的課需要特色的導語來誘導,這樣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課堂經驗告訴我們:新穎獨特的導語是打開學生心靈,使學生產生興趣的最佳途徑。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小競賽等方法都可以作為導課的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文內容運用適當的導語。
三、探索自主學習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其他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決定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
2.探索簡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基本要領。重大的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記憶不長久。
3.探索系統地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
四、讓學生在問題中提升探究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僅限于從教材中尋找標準的答案,而且學生沒有閱讀教材的時間,沒有主動思考的時間,完全是教師在自問自答。這樣的提問效果低下,學生仍處于課堂的附屬地位,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使學生積極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在探究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提問的內容。
(1)科學性。模棱兩可的問題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所提問題要嚴謹、科學、準確,這樣既便于學生解決,同時也利于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作風。
(2)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味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對新知的注意,才能使學生產生高昂的學習情緒與積極的認知行為,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
2.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時機很重要,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過多的提問只會讓學生苦不堪言,這就需要講究時機。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當教學內容不明確時,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教學重點,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當學生的探究活動無法開展時,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延續。只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才能加強學生對問題的重視,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現代教育要求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在方法的選擇上要堅持“最優化”組合,做到“新、活、實”;再適當地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內容充滿生機和活力,把歷史教學從“靜態”轉向“動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等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課前,教師展示劉公島圖片并提問:此地見證了一場什么戰爭?學生馬上齊聲回答:甲午中日戰爭。由此引出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承上啟下,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接著播放電視劇《走向共和》的影視資料,提出問題:日本為什么對中國發動戰爭?學生觀看視頻、日本地圖和清政府兩位重要人物的資料,接下來展開討論。通過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直觀影像資料,讓其主動參與,使學生從日本和中國的社會制度和國情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的初步分析和比較能力。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很多學生希望教師能夠給予他們討論學習的機會,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進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給他們提供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適當地給予每位學生表揚、贊許、鼓勵。例如:在《秦帝國的興亡》一課的師生互動環節中,學生在自主學完相關內容后,要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時,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遲疑地舉起了手,我及時捕捉到這一信息,請這位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自此,這位學生的課堂表現明顯積極了很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緊隨新課改步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他們自主發現、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求知的欲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教師應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指針,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為目標,不斷完善改革措施,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