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給教師對教材的開發提供了契機。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極大地延伸教學的內容,變通教材文本的呈現形式,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對豐富教材、活躍課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多媒體教學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以供參閱。
關鍵詞:高效課堂;品德與社會;多媒體技術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些年來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教師教學使用的新的工具,它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改變過去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特別是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認知能力不足,對一些陌生、新潮的知識缺乏感性認識,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正好能夠加深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從而使學生更容易吸收,豐富自我知識儲備。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的認知
認知活動不僅僅是單一的智力活動,而是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的智力活動。教學方式和氛圍會直接影響到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調動。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相反,倘若教學內容枯燥、單一,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有的學生厭學。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讓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悅耳動聽的音樂、栩栩如生的意境和諧統一,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索新事物,樂于實踐。
以《過去的游戲真有趣》舉例:“過去的游戲”是一種鄉土文化,曾經陪伴著孩子們長輩健康快樂成長。然而,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現在孩子們喜愛的玩具大多是泰迪熊、遙控車、變形金剛模型、智力游戲,而像“過去的游戲”打彈珠、丟紙片、過家家、躲貓貓等已經被大家所遺忘。為了拉近學生與長輩的關系,拉近文本與時空的距離,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過去長輩們玩這些游戲時激烈的情景,有歡笑,有挑戰,更多的是一份樂趣。利用五分鐘的時間播放影片,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將他們的思緒帶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讓大家更貼切的了解這堂課程所要表達的意義。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興趣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培養學生們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過去思德課內容非常枯燥乏味,知識機械地灌輸,教學效果不佳。而多媒體教學能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真實的感官體驗、多變的情節刻畫,能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進取。
如,在教學《江山多嬌》這一課中,其中活動四“走進母親河”中有一個歌唱“母親河”環節。首先,我在課堂上播放了長江和黃河的影像和音樂,并向學生介紹了兩條母親河的基本情況與存在價值,引導學生收集一些有關于長江、黃河的傳說故事,組織歌頌母親河的唱歌、朗誦比賽、寫作比賽,畫畫活動等,讓他們明白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有著許多美麗壯觀的山川和古樸、宏偉的名勝古跡的偉大國家。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社會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學生的思想品德、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單一知識灌輸的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對外界的感知、融合、再創造用來形成的。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師需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而這種經驗一樣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獲得。在生活實踐中,學生的道德情感不斷加深,綜合能力不斷提高,社會知識不斷積累,從而會加深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四、利用多媒體,增進師生互動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的教和學共同進行,任何一方也不可錯位。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多媒體這一傳播媒介,更直觀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的所觀所想,教師適時的提問、解答,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有助于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友好的關系,方便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
如教學《被掠走的中國國寶》時,由于事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學生們多半在農村,對于圓明園的認識是少之又少,于是,我把圓明園的復合圖還有洗劫后的殘圖制作成了課件播放,讓學生進行仔細比較,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座世界聞名的博物館,被西方人稱贊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學下去,接著播放《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并要求學生認真聽解說詞,抓住一些關鍵字眼,再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其原因,學生比較容易明白是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家的貧窮落戶,英法侵略者的強盜行為才導致了圓明園被毀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課程理念的更新,多媒體技術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愈發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作為一種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教師不應該過度依賴,忘了自身的主導地位。通過巧用多媒體技術,讓教師從《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特點出發,恰當、適時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其精美的影像、流動的音樂擺脫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較好的吸收課本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善于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參考文獻:
[1]劉超然.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J].寧夏教育,2012(05).
[2]昊斌華.多媒體使品德教學綻放異彩[J].現代教育科學,2011(05).
[3]張敏麗.讓信息技術走進品德與社會課堂[J].新課程,2012.
[4]李迎春.如何利用電教媒體優化品德課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5]陳琳娜.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思想品德教育課堂[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7).
作者簡介:
向文會,性別:女;籍貫:重慶彭水;學歷:大專;職稱:小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品德與社會、小學音樂;單位:重慶市彭水縣潤溪中心校;郵編:409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