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儀
摘 要: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把國學引入了小學教育的課堂。國學經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機滲透,可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愛國情操,弘揚民族精神。本文就試著從國學教育的角度來談一談國學經典在教學中的魅力。
關鍵詞:國學經典;滲透;小學語文;課堂;探究
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瑰麗奪目、無比璀璨的明珠,它珍奇斗艷,光芒四射。把國學經典帶進語文課堂,讓國學經典充溢語文課堂,使學生認識國學經典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經典傳統文化的智慧,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肩上的責任,我們的使命是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光大。在語文課堂上,把國學經典文化與課文交融在一起,把圣人之訓落到實處,可以讓語文課堂更具魅力與活力。
一、用國學經典導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一位著名特級教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所以“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從關注學生的角度設計導語,用國學經典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如在六年級下冊13課《周總理的一夜》中這樣導入:前兩天,我們學習了十二課《為人民服務》,文中毛澤東引用了西漢文學家司馬遷的一句話表達了人生死的意義,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也就是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我國的第一任國家總理周恩來,少年時期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青年時期赴日留學前,他寫下這樣一首詩“大江哥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表達了他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中華,愿意獻出自己一切的英雄氣概,多么壯懷激烈的詩呀!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又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做人民的公仆。你們看他胸前別著一枚紀念章,上面寫著“為人民服務”,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一夜的工作”,感受周總理用自己的實踐來履行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二、用多種形式的國學經典指導,使學生有效地學習。
(一)講經典故事,讓語文教學更輕松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覺,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教師在課堂中可這樣說這個成語故事:曾子的學生問曾子:“讀書人應該怎樣做人?”曾子回答:“必須剛強而且有毅力!因為讀書人要勵志治理天下,這任務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遙遠。我們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奮斗終生——正可謂任重道遠!”每天利用課堂幾分鐘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成語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對成語的理解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二)運用對聯,讓語言更顯詩意
在世界文化寶庫中,對聯也可稱得上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或蘊含哲理,或點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攝取風情,極富詩意又具畫境。如果能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出上聯讓學生對下聯,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對語文學習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我出了這樣的上聯“大釗為革命英勇就義,令世人敬仰”。學生通過議論后,有個同學這樣對的下聯“親女兒憶父親感人肺腑,讓我們感動”。對對聯看似容易卻艱辛,它是一門文學藝術,是一個人文化底蘊與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們在這對對聯的推敲與琢磨中加強了思維與語言訓練,增強了語感。
(三)用國學經典解說,讓學生對文中人物更加敬仰
課文內容與經典有機的結合,用經典詮釋課文中的事例,會使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對經典名句有了銘心的記憶,還清楚了在怎樣的語言環境中恰當合理地運用。勤學動腦,細心認真,腳踏實地學,才有成績的碩果累累。學生在這些國學經典的影響下,能嚴格要求自己言行,就會做得更好。
(四)繪畫經典,讓語文教學更開闊
國學滲透,書香相伴。畫經典,給古詩配畫,給宋詞插圖,用連環畫畫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詩歌按作者、內容、主題分類,辦成手抄小報……這也是目前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另一方式。根據學習的內容,通過“畫”這種藝術形式,孩子們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表達了出來,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藝術聯想。
三、用國學經典歸納,更具凝聚力
語文教學經常需要歸納總結,而用國學經典概括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具說服力與感染力。我們都知道課題的作用有文章線索、文眼、新穎、吸引讀者、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揭示文章中心等等,總之是精髓。如果在語文課堂中,有機地將課堂內容與傳統經典相結合,使語文課堂處處都閃爍著永恒的經典語言,并引領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積累。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荀子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把那些蘊含著豐富哲理的,啟發人深刻思索的,催人勤勉奮進的,好學善讀深思的等等有靈性的國學經典,根植在孩子們心田,去影響著他們言行,孩子們在這樣充滿經典的語文課堂上,一定會受到經典傳統文化的熏陶,每每想起讓人回味,讓人流連,讓人難以忘懷。
由此可見,充滿深厚國學經典文化底蘊的課堂,是鮮活生動的課堂,是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課堂,是洋溢著無窮智慧的課堂。那就讓經典傳統文化在我們語文課堂上熠熠生輝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