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理漓
【摘 要】Laufer和Hulstijn提出的投入量假設認定了衡量投入量的三個不同指標:需要、搜索和評估。投入量假設說認為投入量不一致的任務對詞匯習得有著不同的影響,即任務的投入量與詞匯習得效果成正比關系,投入量假設這一理論的提出對于外語詞匯習得及其教學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二語習得;投入量假設;詞匯習得;學習任務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226-01
投入量假設(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是由Laufer和Hulstijn(2001)在加工層次理論(Theory of Depth of Processing, Craik & Lockhart 1972)的基礎上,從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提出的。Theory of Depth of Processing理論認為:相較于形式加工,語義加工更優。加工深度越深,詞匯習得效果越佳。深加工的語義加工任務比淺加工的形式加工任務對于詞匯習得和保持有著更好的作用。
根據Theory of Depth of Processing,ILH認為由于任務的投入量不同,學習者就會對詞匯進行不同程度的認知加工,所獲得的效果也就不一致,比如閱讀中的詞匯習得與閱讀任務有很大關系。投入量假設認為在任務中,意義是最重要的活動,任務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習者對于形式進行自然、非人為關注,該理論認為詞匯學習主要是學習語義,而詞匯形式只是附帶習得。
ILH中“投入”概念可從三方面進行衡量:需要need、搜索search以及評估evaluation。需要與詞匯學習的情感因素,也就是動機相關,是一種獲得成功的動機,又可分為內在(強需要)和外在(弱需要)。search和evaluation都是認知因素。Search即通過查詢詞典(無論紙質或電子)或詢問老師等權威來得到某個詞的詞義或根據某個意思來尋找到某個詞語。Evaluation即比較異同。
Laufer和Hulstijn提出了投入量假設中的三個假設。
假設1:需要、搜索和評估是影響學習者學習詞匯中詞匯保持時的三種因素。
假設2:當其他的影響詞匯習得因素一致,任務投入量高的比低的任務更有利于詞匯的習得。
假設3 在假設2的相同條件下,投入量高的任務造成的詞匯習得效果更好
關于投入量假設和詞匯習得的關系在國內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做了許多研究。一些研究證明,帶有任務的閱讀比純粹的閱讀任務對詞匯習得的效果更好,此外,不同類型的任務比如閱讀、聽力等也會產生不同詞匯習得效果。
國外關于最直接的關于投入量假設的相關研究是Laufer和Hulstijn在提出 “投入量假設”時做的相關試驗和社會調查。為了檢驗ILH假設,他們選擇了以色列和荷蘭,先后進行了同樣的試驗。被測試者都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成三組各分別完成三種不同學習任務。任務一:閱讀理解,并在閱讀材料后附生詞表。根據Laufer和Hultijn的投入量假設中提出的衡量指標,這個任務的投入量是:需要1,搜索0,評估0,即1+0+0,因此該任務的投入量為1。第二個任務是閱讀理解并用目標詞完成完形填空。該任務和任務一一樣有了解目標詞的需要,但沒有搜索,因為已給出生詞表和注釋,但是在完成完形填空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評估。因此該任務的投入量為:需要1,搜索0,評估1(弱評估),任務投入量為2。任務三為用目標詞進行寫作。
與前兩個任務一樣都有need,都沒有search,但在寫作過程中要對目標詞和其他詞的搭配進行evaluation,對比第二個任務而言,任務三的評估是強評估。任務三的投入量為1+0+2=3。在每組完成相應任務后,Laufer和Hulstijn還讓受試者進行了目標詞詞義的測試,包括測驗對目標詞即時記憶效果的即時測試和延時記憶效果的延時測試。按照投入量假設中的投入量大的任務對詞匯的習得有更好的效果,此試驗中應該是任務三有最好的詞匯習得效果,其次是任務二,效果最差的是任務一。然而,Laufer和Hulstijn在荷蘭的試驗完全驗證了該假設,而以色列的試驗只支持部分假說。投入量更高的任務二并沒有比投入量低的任務一有更好詞匯保持效果。
國內的學者也就投入量假設做了很多相關研究,其中蓋淑華做了比較早的研究,她在英語專業的學生中進行了測試,兩組任務分別為:一、完成閱讀任務后回答與閱讀相關但是與目標詞無關的問題;二、閱讀任務后復述材料大意。實驗結果驗證了投入量假設,投入量更高的第二個任務比第一個任務更有利于受試者的詞匯習得。實驗結果完全證明了ILH。
從Laufer和Hulstijn提出ILH到國內外對ILH做的各種實驗和研究,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確實對于第二語言詞匯習得和第二語言詞匯教學都有著一定的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但在實證研究中也發現,實驗結果并不完全支持投入量假設,因此需要對該假設,尤其是量化指標進行更多的研究和修正,以便更好地指導二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Laufer, B.,&Hulstijn, J.H.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1):401-413.
[2] 蓋淑華.英語專業學生詞匯附帶習得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5(4):282-2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