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在實踐活動中領悟,展示兒童視角;寓教于樂、情理交融,強化規則意識,開啟低段兒童道德與法治之旅;通過增加歌謠、連環畫等,凸顯兒童的學習主體地位,使用更為兒童化的表述方式;以“文”化“德”,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與各個學科有效整合,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催升生命體驗。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落實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
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面對新教材教師怎樣實現法治與道德的有機結合,更好的落實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呢?
一、在實踐活動中領悟,展示兒童視角,回歸兒童生活
回歸兒童生活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也是最近十年來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重大成果。在實踐活動中領悟,是低年段兒童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第一課“我們的校園”中,安排的“校園探秘”這一框題。我首先帶學生認識學校教學各個樓層的各個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然后帶領學生參觀我們學校的特色活動教室,如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美術工作教室、錄播室、大隊室、醫務室、心理咨詢室、圖書閱覽室、綜合實踐活動室、科學實驗室、書法工作室、微機教室等。最后帶領學生去前后操場參觀,前操場作為周一全體學生升旗的地方。后操場是學校的實驗基地,種有各種蔬菜和農作物。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一邊參觀,教師一邊講解介紹,學生很興奮。通過參觀活動學生們對學校有了具體的認識,能用自己的辦法來表達出“我們的校園真好”。自然而然的增進對校園及學校生活的親近感。在實踐活動領悟勝過枯燥的理論說教,此我發現,教師把理論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就能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寓教于樂、情理交融,強化規則意識,開啟低段兒童道德與法治之旅
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重視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的要求,在一年級上冊凸顯規則意識教育的內容,并注重以螺旋上升的邏輯,促進兒童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低年級兒童法治觀念的培育重點應該是在正確兒童觀觀照下的規則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規則意識教育的內容分布在各個單元之中:第一單元第三課第四個話題“這樣做對嗎”、第二單元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第七課第四個話題“這樣做對嗎”、第八課《上課了》,第四單元第十三課第三個話題“冬天真好玩”。內容涉及校園規則、交通規則、游戲規則、課堂規則等,貼近新入學兒童的生活實際。例如,第一單元第四課《上學路上》是讓學生了解交通安全問題和隱患等交通規則的。在講解這一節課的時候,我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了很多交通事故的視頻,通過視頻中一些血淋淋的可怕的畫面,讓小學生知道不遵守交通安全的危害。在下一個框題《交通信號要知道》這一節課中,我把教室布置成馬路路口,如在地面畫上斑馬線,路上有紅綠燈等。通過讓學生表演過馬路的環節,讓學生了解信號燈的作用,知道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信號”,要聽從“信號”指揮,遵守交通規則,學習保護自己的安全。還讓同學們自己制作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如禁止停車、直行、人行橫道等標志,收集一些交通小常識,來拓展交通知識。
三、學生唱歌謠,講連環畫,彰顯兒童立場,凸顯道德與法治學習主體
1.歌謠。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依據教學要求,隨文編寫了14首兒童歌謠,比舊版教材增加了10首。例如,在講述上學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時,新版教材則將交通規則融入兒童歌謠。我在教學中的就是讓學生進行情境表演之后,讓兒童在瑯瑯上口的歌謠誦讀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的。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遵守交通規則,上學路上注意安全的意識。這樣既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熱情,又讓兒童受到感染和教育。
2.連環畫。眾所周知,兒童對閱讀故事充滿天然的喜愛。可以說,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兒童。舊版一年級上冊教材只有“鐘姐姐對我說”一則連環畫故事。可在新版教材中多6則連環畫故事。大幅增加連環畫故事的數量,遵循了兒童心智成長的邏輯,體現了教材從兒童出發的思想。在教學中講連環畫的形式、用途多樣:教師可以放在課堂開頭,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學生續講結尾,總結全文;也可以學生自己來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還可以以小品的形式演出來,活躍課堂氣氛等。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新教材中原創,也可以改編或選用兒歌童謠和歌曲,還要巧妙利用富有童趣,啟迪智慧的連環畫讀本。讓教材為兒童的歡樂世界,從真正意義上落實了“從兒童出發”的理念。
四、以“文”化“德”,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新教材精選了很多經典古詩文,名人名言,農諺等。如《弟子規》《三字經》《治家格言》《論語》等傳統經典,在教學中以“寶典箱”的形式呈現,將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親、勤儉、自強、厚仁、貴和、好學”等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有機融入教材,通過幻燈片,視頻、配樂朗誦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文”化“德”,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五、與各個學科有效整合,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學生經受磨礪,催升生命體驗
要充分發揮各類實踐活動的教育作用,并與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語文、藝術等各個學科進行有效整合,就可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引導學生參與積極、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如結合少先隊舉行各種活動,如開學典禮、升旗儀式、環保小衛士、感恩父母、教師節、趣味運動會,開對學生進行傳統禮儀美德教育,“學雷鋒”活動。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法制、德育、價值觀教育,并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學與做”中創新實踐,感受知識,鑄造人生。
在道德與法治的新旅程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兒童立場的認識和理解,從兒童的身心發展實際出發,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和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M].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頒發,2016.
[2]徐麗麗.尊重兒童 發展兒童[J].中小學德育,2016(8):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