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波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新型作業觀;策略研究;提高能力
從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多年,經常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為了達到語文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所掌握的語文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應該具備一定的方法與策略,達到能力有效提升。那么,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如何去正確對待與處理學生的語文作業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我班有部分學生,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厭學情緒嚴重,成績比較差作業經常完不成。邀請家長到校了解情況,配合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我時常在想我的學生是太笨了?不然咋就他完不成作業?咋回事呢?為此我調閱了許多學生的作業,發現現行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在布置作業上,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理科老師的課后作業把某些題目做一遍或幾遍(重復勞動毫無意義);有些教師就是把某些語段(在課堂上把答案講出來的問題)做一遍(有人說這是教師為應付上級對教學工作的督查);或者就是把某資料上的題目完成;更有甚者作業是教師懲罰學生的手段(有些老師為了體現師道尊嚴學生犯了錯或考得不好學生得抄寫課本或試卷一遍或幾遍)。這樣的作業怎么會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如何有的主動完成意愿?這應當引起為人師者的深思!
然而,值得語文教師深思的是完不成作業就竟是什么原因?是學生之過?對此我調查了一些學生,我發現完不成作業的原因有這么幾個方面:①作業太多的確沒有時間完成(特別是到了高年級隨學科的增加作業更多幾乎每科都有作業);②有時是因為有的同學自己有事或者說家里有事(特殊情況);③有的是因為自己基礎太差老師的作業對他來說太難而完不成;④到了高年級學科太多,學生忘記對某些學科作業的完成;⑤老師布置作業后離驗收的時間太長而未能引起重視而忘了去完成;⑥有的是因為老師的作業太簡單,對他來講不過是重復勞動不愿意浪費太多的時間而沒有去完成;⑦誠然也有學生因貪玩完不成作業的情況等等其他許多的原因。
學生沒完成該科作至少是對這科沒多大興趣。學生完不成作業這能怪誰?總之質量不高的作業學生永遠是采取應付的態度!為什么會有作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作業(主要指課外作業)起什么作用?前蘇聯有關專家的五步教學法理論明確指出作業的作用:是對課堂教學的升華手段;是深化課堂形成學習技能的方略;是增長知識形成學興趣的平臺;是老師反饋掌握學習情況的形式。顯然這與有些教師把作業作為應付檢查的方略,作為維護師道尊嚴的手段,把作業作為強化訓練的措施是有天壤之別的。事實上新教材和新課程理論要求要有新的語文作業觀。
新課程理論要求在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呼喚在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作業可以說是教學活動的延續,樹立合符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觀呼喚在學生作業的過程、作業的形式中要體現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要體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要體現對學生學習乃至學生的成長有用的原則,要體現對課堂教學有升華作用的原則。總之,新型的作業應當是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完成的學習活動。
樹立新型語文作業觀是一個多維的工程。改變教學督察觀是樹立新型語文作業觀的一個先決條件。教學“六認真”(許多教學督察部門把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檢測等作為教學過程評估的手段稱六認真)不是評價教學業績中的教學過程的主要渠道,評價教師過程不能以“六認真”為唯一途徑,評價“六認真”也應當以不同學科而有區別.督察教師的學生作業不能只限于作業本。應當有新的形式,新的范圍,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
樹立新型語文作業觀教師是核心要素。樹立新型語文作業觀作為核心的老師要放棄舊的意識,樹立學習過程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在作業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建立新型語文作業觀老師要在作業方式上要有改變。以往的作業過程大都是學生一支筆一個作業本,學生完成作業后老師在作業本上劃出勾叉然后學生改正,這也許就是學生作業的全部結果。這樣的作業如何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新型語文作業觀認為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應當是多維的多形式的:新型的作業可以是讀一本書,講一個故事,看一部電影,參加一次活動,體驗一次生活,完成一個小制作,也可以是完成一篇習作,或做幾道題。
新型語文作業要改變筆與作業本的模式,要以提高學生技能塑造學生人格為目的,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主動參與為手段。同時新型語文作業觀還反對在學生作業過程中作業一體化、全班作業一個樣、全年級作業一個樣,而是提倡在作業中因學科而異因班而異因人而異,在作業中體現因材施教。同樣隨作業的形式的變化,老師對作業的反饋形式也應當變化。要突破原來的學生交作業本老師批閱的形式。可以是老師在課后聽學生的一段闡述,可以是老師的一點家訪,可以是老師聽其他同學的評價,可以是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應等。根據以上的反饋老師都權以對學生的學習把握情況進行掌握。總之隨作業形式的發展和反饋手段的變化以及評價方式的革新新型的作業應當成為適合全體學生的作業,能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的作業,每一位學生都愿積極參與的作業。
總之,我們期待好的作業,我們希望作業能成為師生都欣賞的藝術,讓作業成為展示師生才華的舞臺吧!
參考文獻:
[1]徐婷.讓學生在作業中放飛——談小學語文高年級分層作業的布置[J].新課程(中),2011,01.
[2]丁慧蘭.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J].江西教育,2011,Z6.
[3]李蕾.“淺談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內蒙古教育,2012,08.
[4]李穎.大語文教學觀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課外語文,20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