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姬
摘 要:小班幼兒剛入園,對區域活動比較陌生。到區域里可能就是隨意擺弄一下玩具,無目的、無常規。難以達到老師投放材料的預設效果。本文探討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常規,讓幼兒有目的、有規則操作材料,體驗區域活動的樂趣。從以下幾點入手:①熟悉區域及材料,引導科學選區;②共同約定區域規則,有序活動圖示說話;③音樂指揮收放自如;④區域常規動態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調整。
關鍵詞:幼兒;區域活動;常規
《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教師創設區域活動,應以幼兒本,尊重幼兒的意見,立足于幼兒審美及需要,以多元化材料促進幼兒發展。
區域活動雖說由幼兒自主選擇,但無目的操作、隨意玩玩,幼兒會養成各種不好的壞習慣,這對教師指導和區域活動的常規形成都十分不利。那么如何才能讓小班幼兒在自主、寬松的活動氛圍中,有效、有序地開展區域活動?我做出以下嘗試。
一、熟悉區域及材料,引導科學選區
1.引導幼兒熟悉區域活動材料
小班幼兒剛入園,不知道什么是區域活動更別說是常規。直接拿著喜歡的玩具到處亂竄處,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在小班區域活動開展的初期老師應先遵循讓幼兒熟悉了解區域材料的原則。如:開展“好玩的區域活動”介紹會,老師通過談話的形式介紹區域材料。可分區域介紹,一次不宜介紹太多材料,幫助加深幼兒對區域材料的了解。
2.圖示制約科學選區
雖說允許幼兒根據自己興趣進行選區,但區域里人太多將影響活動的效果,所以一定的入區規則有助活動順利開展。如: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使用“今天去哪里?”區域分流指示牌老師用該區域的實地照片來表示該區域,看到照片幼兒直觀地回憶起這個區幫助幼兒選擇區域。每個區域有限制入區人數,為保證活動資料一般3-4個幼兒一個區,寧可設計多幾個區域分流。幼兒手持自己入區卡,掛到分流牌相應的區域的掛鉤上。還有空掛鉤表示該區域人數未滿還能進入活動,沒有空鉤表示該區人數已滿。剛開始是不能如愿選取的孩子可能會有小情緒,老師要應靈活引導幼兒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協商、討論解決問題,還能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在每次開區前說說選區常規。
二、共同約定區域規則,有序活動圖示說話
1.師幼互動協商討論,為每個區域“量身”定制相應的入區規則
在制定區域活動規則時我們需要尊重幼兒的是活動的主體,和幼兒商量制定,而非老師提前制定強迫幼兒接受。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些情景實例協商、討論等互動方法制定,使幼兒正真理解并樂意遵守規則。然后,區域開放時教師可用拍下幼兒第一次活動的視頻、照片等,活動后做一個分享。針對一些未能遵守活動規則的情況作討論。最后,和孩子一次整理規則,用簡單的圖示、符號、數字、顏色等,記錄下規則。如:入區人數用相應數量的小人表示,安靜用手指放在嘴巴前面作“噓”,輕拿輕放用雙手捧物表示等。規則出來老師要提醒幼兒共同遵守,幼兒之間相互監督。
2.圖示會說話,引導幼兒有目的參與活動
根據區域活動的目標,區域配上操作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在此可以做些什么,怎么做。這樣,就算幼兒是初次進入該區域,也不至于束手無策。區域活動中幼兒會使用各種不同工具,每種工具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提議通過圖示來指導幼兒。同樣制作過程也可以通過圖示指導,小幼兒按步驟一步一步完成。如:美工區泥塑小蝸牛的制作過程,按步驟一步一步呈現出來。有助小班幼兒邏輯思維發展,了解認識制作過程的先后順序。
3.圖示對應,暗示收區整理
區域活動結束后,收區整理環節一直是教師頭疼的問題。針對小班的年齡特點,在分區柜上貼上相應照片或圖示,方便幼兒一一對應把材料擺回原位。既訓幼兒的分類邏輯思維,還能使收區環節更事半工倍,使幼兒能輕松地找到對應位置放好。這一常規就會在幼兒參與、理解的基礎上制定出來。所以要根據小班年齡段的認知特點,圖示多數采用操作材料實物圖、顏色、現狀、水果、動物等。
三、音樂指揮收放自如
區域活動開始和結束時,孩子們出現爭先恐后選區或收拾操作材料的情況。這些環節一般需要老師口頭指揮:“小朋友排隊選區”,“小朋友收拾材料”。教師每次重復這些“命令”幼兒覺得厭煩,被動執行。不是幼兒自覺自主的行為,不利于區域常規的培養甚至適得其反。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們巧妙運用音樂為信號結合美妙簡練的語言進行提示,制作成聲帶。當老師播放聲帶時,幼兒在歡快的背景音樂自覺執行指令:“歡迎你參加“一班一家一樂園區域活動!”“歡樂的一班一家一樂園區域活動結束了,請收拾好活動材料。和老師小朋友分享你入區的樂趣吧!”每當孩子停到相應的音樂提示聲帶就會做相應的動作。
四、區域常規動態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調整
區域活動規則制定后并非一成不變,教師因根據幼兒做情況、材料的投放及操作目標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用視頻、照片記錄下,收區后組織幼兒交流、分享、討論區域活動中的操作經驗,讓幼兒回憶自己做了什么,看看、聽別人做了什么。簡單的語言嘗試評價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這樣做好不好。教師可根據情況,商量是否需要修改區域規則,怎么改更加好。讓幼兒清晰理解,并自覺遵守。所以開展有效的收區分享活動,有利區域常規的鞏固和宣傳。
總而言之,區域活動常規是區域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它的目的不是限制和控制幼兒的自由,而是確保在區域活動中自由、自主發展。教師要了解幼兒自由活動的內在需求、是幼兒不斷發展的內在需要,不應變成空洞的、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情況作動態調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M].2012,9.
[2]何艷萍.區域活動的組織與指導[J].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2010,10.
[3]梁素梅.有效培養小班幼兒區域常規的幾點做法[J].中國上杭教師研修網,2015,0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