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新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差異教學可有效提升教學效益?;诖?,本文分析了差異教學的教學概念及發展現狀,并提出了運用差異教學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益的舉措,從差異化的巧設提問、差異化的因材施教、差異化的巧設練習、差異化的巧妙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差異教學 小學數學 教學效益
前 言
在差異教學中,教師應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并客觀面對學生間差異化的成績,使學生均可受到教學指導,重視全體學生的發展。探析差異教學的核心理念,即是“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個學生?!?/p>
1.差異教學的教學概念及發展現狀簡析
關于差異教學的教學概念,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效果,以學生的差異性為依據,進行針對性的分層教學,進而提升教學成效。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注意甄別相應注意事項,以規避學生由此產生自卑感。具體而言,在學生整體的劃分中,應考量學生間學習成績及效率的相似性,且學生整體的劃分狀態并非一成不變,若學生成績有所提升,應做出適當調整。在學習任務層面,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制定難易適度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逐漸樹立學習的興趣及信心[1]。關于差異教學的發展現狀,廣大教育工作者日益重視學生的個體性學習特征,進而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革新。近年來,在小學諸多課程教學中,差異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了班級全體學生的進步。然而,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差異教學的實施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部分教師尚未明確差異教學的教學方式,乃至于差異教學應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由此,在小學課程教學中,差異教學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差異教學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益的舉措
2.1差異化的巧設提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實行差異教學,就要全方位的了解學生,從智力水平到生活習性,從興趣愛好到學習狀況,對以上相關因素,都要進行全面的把握。具體而言,依據學生學習狀況及成績水平的高低,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層次。若將相應等級以甲、乙、丙等為代號,則以上代號即可表示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對于差異化的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自信,還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針對“積木堆積”問題,相應木塊的長寬高分別為20cm、15cm、10cm,應將之堆積成正方體。以此為依據,教師就可對甲、乙、丙等小組學生進行提問,并注意提問的順序及層次性。對于丙組學生,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如“要堆積成正方體,我們需要多少塊積木???”對于乙組學生,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如“若要堆積成正方體,我們需要多少長方體啊?”對于甲組學生,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如“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道題考察的知識點是什么嗎?”
2.2差異化的因材施教
在差異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之上,教師可對學生實行分層指導教學,并保證指導教學的針對性。在分層指導教學中,教師要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由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所不同,對相應教學內容的理解或為淺顯,或為深入,故而教師所采取的指導教學內容也應隨之轉變,并安排不同的指導方略。例如,針對“追擊與相遇”問題,甲車速為90km/h,而乙車速為60km/h,若乙車的出發時間提前一個小時,甲車什么時候方能追上乙車呢?在分層指導教學中,對于丙組學生,教師應明確該組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相應的指導教學內容,只需致力于輔助學生解答問題;對于乙組學生,教師應明確該組學生的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相應的指導教學內容,應作出一定的數據改變,如“乙車的出發時間提前兩小時”;對于甲組學生,教師應明確該組學生學習能力最強,教師應加大題目難度,如“在甲車出發之后,丙車速為30km/h,并從100km處駛來,那么甲丙兩車何時才能相遇呢?若兩車相遇,甲丙兩車各自行駛了多少路程呢?”
2.3差異化的巧設練習
在課堂講解后,為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教師應設置適量的練習內容。對于練習內容,教師應明確知識點的多變性及關聯性,隨之巧設細致化、系統化的練習內容。在練習內容的設置中,教師應保證練習內容的針對性,相應練習題應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應對教材知識進行升華與創新[2]。在練習題的設置中,教師應注重練習內容的層次性,使練習題的難易程度契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練習題的價值。例如,針對“平面面積及周長”問題,對于丙組學生,教師可設置以下練習題,如“正方形邊長為5cm,請問她的2面積與周長是多少?”對于乙組學生,教室可設置以下練習題,如“若用一條長20cm的繩子圍成一個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呢?”對于甲組學生,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如“在一個正方形中,若要畫一個最大的圓,那么圓的面積是正方形的幾倍呢?”
2.4差異化的巧妙評價
所謂差異化的巧妙評價,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準則,乃至于對學生的學習期望也應有所不同。之所以進行差異化的巧妙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針對“四則運算”問題,對于丙組學生,教師設置一些簡單的運算題,對之進行學習上的鼓舞;對于乙組學生,教師應提出該組學生在解題層面的不足與改進方向;對于甲組學生,教師應明確該組學生由于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很容易滋生學習上驕傲自滿的情緒,可營造出一個互相競爭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提升該組學生的運算能力及運算速度。總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以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結 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探究差異教學的應用策略,以提升教學效益。經過以上分析可得,對于數學問題,教師應采用分層次的提問方式,以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自信;對于指導教學及練習內容,教師應結合數學題目難度,對相應問題的數據進行一定的改變,使之契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教學評價,教師應合理設置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準則及學習期望,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課程學習。
參考文獻:
[1] 郭夢娜. 基于學習風格的小學數學差異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 楊萍.小學數學實施分層差異教學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Z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