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喬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十分迅速,這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我國傳統的金融行業,為了與其發展相適應,我國的金融監管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本文先介紹了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然后對互聯網金融的經營模式和可能面臨的風險挑戰進行了分析;最后,結合其他國家的一些優秀經驗,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風險;金融監管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不斷深入,互聯網金融有了十分迅速的發展,這不僅完善了我國的傳統金融業,還有效的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也使得我國的金融監管要求更加嚴格。
1.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
目前我國有多種多樣的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也在不斷向網絡企業融資發展;從網絡銀行到網絡保險;從實體證券交易到一系列多元化、全方位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等。現如今,我國互聯金融大致有以下幾種業態。
(1)在互聯網平臺開展的金融服務。比如在網絡平臺銷售金融產品,像余額寶;又或者是基于大數據和客息的基礎上,個人的消費和小額貸款金融業務,比如典型的京東白條。
(2)第三方支付服務,這種服務模式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以支付寶為首的具有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另一類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無法提供擔保功能,只單純的提供產品支付,即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3)互聯網新信用業務。新信用業務主要是包括P2P借貸和眾籌融資兩種。P2P借貸是金融脫媒的典型代表,通過P2P平臺,資金供求雙方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完成融資,很大程度脫離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束縛。同樣,通過互聯網募集項目資金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也包括眾籌融資。
(4)傳統金融機構網絡化。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深入,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了網絡化優化升級之路。傳統的金融機構網絡是指傳統的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和業務相結合,實現網上銀行服務,并建立相應的網絡平臺。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對金融服務的認識,是網上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互聯網金融的經營模式
互聯網金融服務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具有以下四種鮮明的特點:一是業務經營信息化;二是業務運行網絡化;三是業務交易平民化;四是業務競爭自由化。據此互聯網金融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模式,見下表: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類是眾籌。目前,各種眾籌平臺的運作模式幾乎一致,運作流程大都是:需要籌集資金者首先將策劃案提交給眾籌平臺,然后將自己的項目在此平臺進行展示,如果有人對此感興趣,就可以投入資金支持該項目的進展。眾籌在中國的發展十分迅猛。從整體來看,大致呈現三個特點:第一,起步早。第二,發展慢。第三,發展空間大。
其次是第三方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平臺,地位就好比人們常說的中介機構,但隨著支付服務領域的拓展,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近年來,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強勢興起,不得不承認,這些支付方式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入我們的生活,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再有就是網絡銀行和網絡信貸。它們的資金匯劃主要是由第三方支付系統完成。網絡銀行的收入來源與傳統的商業銀行類似,既可以通過存貸款利差來取得收入,又有中間業務收入。而相比于網絡銀行,網絡信貸的收入來源更多的是管理費、中介費、傭金和其他費用收入。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挑戰分析
1.信用風險
信用是所有行業想要不斷發展的關鍵因素,互聯網金融業也是如此。一旦失去信用,互聯網金融很可能在發展初期就迷失方向。信用風險會對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兩個方面造成一定的風險和挑戰。
(1)對宏觀調控來說,互聯網金融增加了中國人民銀行政策調控的難度。在傳統金融模式下,央行可以只通過的政策性工具就實現最終目標然而,現在,在互聯網金融的大浪潮下,電子支付方式的不斷拓展,增加了貨幣供應方面監控的難度。另外,資本流動速度的不斷加快,也造成了風險形式的多樣化,這些都會增加央行維護金融穩定的難度。
(2)挑戰了現有的金融管理體制。目前,分業監管是我國金融監管采用的主流方式,而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卻模糊了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的界限,界限的模糊使分業監管的現實操作性越來越艱難,交易類型的日益多樣化也讓現有的監管模式難以對互聯網金融實施有效的監管。
2.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起步時間相比之下很短,還沒有建立明文規定的法律。我國金融業的法律大都為傳統的金融服務,雖然近些年在網絡金融中,針對互聯網金融制定的法律,都在相繼的完善,但也只是杯水車薪。這就造成了互聯網金融在交易過程中存在許多讓融資方有機可乘的漏洞。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因為缺乏相應的法律作為保障,讓處理問題的難度也在不斷上升,極大的影響了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3.監管風險
監管體系不夠健全,監管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保障,其作用至關重要。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具有快速性、隱蔽性、虛擬性的特點,互聯網金融業務可以不再受實際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再加上交易過程的不透明性,監管者很難及時掌握交易信息,也無法及時準確地掌握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情況,這就導致當前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治理模式與以往傳統的金融機構監管治理模式相比明顯寬松許多。
三、發達國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其監管經驗
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定是實現互聯網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一些發達國家實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是鼓勵創新、審慎監管。對于不同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現狀是不同的。例如:英國P2P網絡借貸發展迅速;法國的第三方支付市場逐漸完善;美國互聯網金融起步早,業態豐富。這些發達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是通過不斷完善法律制度來加強的,并以此來逐步適應新興互聯網金融發展。endprint
1.多數國家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現有金融監管框架
互聯網金融相比于傳統金融其本質并未發生改變,仍是在支付、銷售、融資、投資方面起作用,這是國際上的普遍看法。在國外金融體系內,監管體系是比較成熟的,各種法律法規互相配合,可以大致覆蓋互聯網金融,沒有出現明顯的監管空缺。所以各國的做法大都是一致的,即在不改變基本原則下,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現有的金融監管框架中。例如,在2014年4月,英國就將P2P業務納入金融監管機構監管范疇。
2.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斷完善法律體系
在監管互聯網金融的同時,每個國家也都應該針對相應的國情,對可能存在的監管漏洞,通過創新監管理念,完善監管政策,使現有的法律監管體系更加豐富。例如,英國出臺了覆蓋P2P、眾籌等產品的一攬子監管細則。法國已經完成了眾籌管理細則的擬定。美國也通過立法給予眾籌一定的法律地位。
3.注重發揮金融業自律組織的作用
在實施金融監管的同時,不同的國家也在積極發展各類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性組織。在國際上,金融行業協會的發展,是通過制定行業內標準和促進同行監督來完成的。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在不斷推動成立眾籌協會,像英國,法國,美國等,已經制定了自律標準。英國也在P2P平臺上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小額貸款行業協會。
四、對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啟示
從上述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仍然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互聯網監管體系。首先,我們應該加強互聯網平臺信用體系的建設。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用評估,使客戶的信用審核標準更加準確,以避免發生債務違約等信用風險。
其次,要加強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我們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安全體系以適應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并使得互聯網金融的操作流程更加規范,形成整體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
最后向大眾普及相關知識,加強消費者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認識,提升大家的風險防范意識。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明確監管理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的建設,樹立新興法律地位,規范平等的監管理念,以引導網絡銀行正確的發展方向。同時,金融機構要按照政策的規定建立網上銀行自律機制,加強自身建設,以發揮金融行業自律性,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和盈利能力。
2.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根據一行三會的職責分工,將借貸、信托、證券、基金、互聯網支付等業態監管的職責權限進行明確劃分。建構符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的監管體系。一是采取適度謹慎的監管原則。二是采取機構監管和業務監管并存的模式。三是由相關部門聯合監管。四是構建多層次的監管法律體系。要求該體系既可以依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補充現有法律制度,適時調整監管要求;又可以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發布針對性的調整規則。
3.加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關鍵是風險控制,其中對信用風險的控制又是重中之重。信用的持續改善可以減少網絡銀行虛擬化帶來的風險,促進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優點,來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同時不斷促進滿足條件的網貸企業的發展,并整合目前的信用體系,逐步構建和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
4.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和教育
一是明確法律制度框架的內容,即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明確劃分風險和責任,并在交易過程中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二是消費者投訴渠道的建立,妥善處理網上銀行的投訴;另外,建立網絡信息投訴平臺的同時,成立金融風險事故處理部門也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教育,使其熟悉相關的業務流程和風險,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從而削弱風險。
參考文獻:
[1]常煊銘.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及監管治理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08):11-13.
[2]季云杰,張英明,周桂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風險及其管理[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4):88-91.
[3]王俊,趙國鋒.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監管問題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7,(03):72-75.
[4]丁方達.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政府的啟示--以P2P網絡信貸為例[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7,(01):9-16.
[5]南京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李寶貴,孫建平,孫大忠,楊曉軍,馬其亮.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問題、風險和監管建議[J].現代金融,2017,(02):38-40.
[6]吳雨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監管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7,(02):11.
[7]饒鵬.國際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及其監管啟示[J].財經界(學術版),2015,(09):12-13.
[8]尹驍,秦志發.大數據時代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與監管研究[J].電子商務,2017,(04):4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