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金
摘要:初中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一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學生打基礎的關鍵階段,也是中學數學的學習基礎,而數學又是所有理科學習的基礎學科。由此可見,能否學好初一數學,會直接關系到學生整個初中階段學習的質量。
關鍵詞:數學教學 “錯誤資源” 細節 數學思想
筆者作為一名身在教學一線的數學教師,先從教師的角度淺談一點自身的教學感受。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地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以幫助學生達到目的性更強的學習活動。教師要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自主合作的過程中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來獲取成功的喜悅,從而也增加了學習的自信心。
再從學生的角度列舉一下在初一階段數學學習中經常出現的幾個問題: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是一種建立起來的模型。正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一樣,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也是極具個性的,其邏輯性使它精確,其抽象性使它深邃,正因為數學這門學科的“數學味”太重,這就難免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理解片面化,公式記憶不牢固,難以熟練運用;計算技能缺乏,容易出現計算錯誤;審題模糊,不能正確把握題意等。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了一知半解的層次上,達不到更深層次的領悟,導致解題就會困難重重;解題始終不能把握住其中關鍵的數學技巧,只是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解題時,小錯誤太多,始終不能完整地解決問題;解題效率低,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題目,不適應考試節奏;未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不能習慣性地歸納所學的知識點。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在初一階段不能很好地解決,在初二階段就會出現兩極分化,有些學生可能就會出現成績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夠打好初一階段的數學基礎,初二階段的學習只會是知識點上的增多和難度的增加,在學習方法上學生還是很容易適應的。下面筆者就如何學好初一階段的數學談談自己的幾點見解。
一、解決入門難關——正確理解概念
中小學的數學教育存在一定的斷層,可以說是某些知識點的突變。如果不能正確應對這些突變,就算是成績很優秀的學生,到了初中也可能不會獲得非常滿意的成績。由于七年級的概念比較多,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會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注重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清晰地理解概念。
初一數學一開始就講解了有理數,數域突然就擴充到了負數范圍,很多學生不能很快接受。這一方面要求教師講解時盡量從實際出發,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盡快認識它的本質屬性,建立起負數的概念。代數式是另一個重要概念,由于剛上初一的學生普遍對算術式情有獨鐘,讓他們立刻轉換思路比較困難,這一環節的掌握決定知識銜接的成敗。
二、注重細節,精準把握
例如,剛剛接觸負數的學生,大多數會認為“-a”就是負數,而實際上“-”可以有三種含意,減號、負號、相反數。這里的“-a”只不過是“a”的相反數而已。再比如問一些學生這樣的問題:什么時候的值為零?學生一般都說x=0,卻往往忽略了它的限制。可以說,初一數學的難點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及計算。如果對細節之處不夠重視,就算是那些很優秀的學生,也會因為所謂的“馬虎”而失去分數。
對此,教師要做到轉變教學思想,精準把握教育方法,傳統的教育只注重對知識的傳授,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課本知識,導致了很多學生出現了理解上的短板,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了極大的壓制,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這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靈活自如的掌握所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作為領路人,就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引導學生不斷的提高創新能力。師生之間還需進行合理的溝通,保持民主平等的關系,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建立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思考
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數學的基礎知識是指初中數學中的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內容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筆者認為,掌握數學思想就是掌握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但它本身比較抽象,并且難于掌握。筆者所歸納的數學思想主要包括:數形結合、整體思想、歸納思想、極端思想、特殊思想、對稱思想、逆向思維,等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一個引導者,根據課堂變化要靈活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當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把課堂變成一個民主自由的課堂,畢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基礎有差別,能力上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對此教師應學會尊重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的思考,如果學生表現的較好,就要給予更多的鼓勵或獎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學生表現的欠佳,切記也不能直接潑冷水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對此教師應該學會補充和發展,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要給予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并告訴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來改變的,不要因學習上的暫時的落后而煩惱。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新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的生活環境。
四、對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
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助,實現共同進步的教學目標。學生發現不懂的問題時,應積極向他人請教。這雖然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學生都做不到。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不求甚解。第二,不好意思,怕問教師會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后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學生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
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通過學習討論,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啟發,從同學那里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對象最好是與學生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更有利于大家相互學習。
五、重視“錯誤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要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錯誤資源”,促使其發揮正面的作用,根據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對策:正確認識錯誤,要想實現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就要對“錯誤資源”有客觀全面的認識,讓學生正視錯誤,這是發揮“錯誤資源”價值的前提;讓學生暴露錯誤,要認真分析錯誤形成的原因,盡量去彌補錯誤,以避免在以后的學習中再犯類似的錯誤;有效利用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讓學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吃透基本概念的內涵,改進所學內容,并在學習中靈活運用。
總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教學反思,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及時總結和積累教學方法。需要強調的是,任何方法關鍵的一點是有效,學生在學習中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實效。綜上所述,近幾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發展,我們要去挖掘展示數學之美,讓數學課堂回歸本色,要讓課堂少一些“花哨”的東西,多一些“本色”的流露。讓師生間,學生間充滿智慧的交流,進行心靈的交融,思維的激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