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
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的基礎。小學是奠定人生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基礎的時期,因此,在傳授知識之前,這個階段的老師更重要的是傳授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的精神。”這實際上是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德育要求,也就是要求學生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啟蒙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科學文化的素質。數學課堂和德育教育進行有機整合,不僅是紙面要求,更是勢在必行。
關鍵詞:德育活動 小學數學 有機整合
新的課程目標對九年義務教育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學這個人生中最初接觸社會的階段里,培育學生的道德情操要遠比傳授前人的知識和經驗重要得多。這種精神在教育目標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在數學學科方面也提出了德育要求。很多人一直認為,所謂的德育教育就是思想品德課程,是很多學校一個星期只有一節、很多時候還會被主要科目的老師占據的可有可無的課程,但這絕對是誤解。德育教育并不是單純干癟的思想品德課,也不是只有在品德課上才能進行德育教育。在數學課堂上,德育活動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一、德育活動和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目標的一致性
小學的德育教育很少接觸到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使命感這樣看起來“高大上”,而實際上相當空泛、不容易理解的內容,而是更基礎一些的諸如樹立正確三觀、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具有良好的道德準則等平凡而普通的事情。而小學數學課程設立的目的中教導知識是次要的——比起更高深的知識內容,課本里安排了更多的應用題、奧數題正是明證——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學生在這個時間段里能夠培養出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優秀的科學文化素養。雙方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德育活動和數學教育絕不應該被割裂開來看待。
二、學校德育與數學課程的有機整合
(一)教師的重視
在學校的數學課堂上進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師必須改變自己固有的偏見、修正對德育的認識。德育教育是必要且方式多樣的,關鍵還是要看教師是否能認識到德育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方式的多樣性。只有老師重視起來并且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生才能夠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成長為心地善良、能力優秀的人。
(二)課堂教育
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課堂和作業,因此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地點和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并不是空泛的談論某些跟學生距離遙遠的政治偶像、也不是說那些沒有實際支撐的大道理,德育教育本身就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教導的內容也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通過合作解開困難的題目,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團隊意識;利用數學嚴密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的觀點;利用提出困難的問題令學生學會面對困難的態度、培養堅持不懈解決問題的毅力;備課出題時本身就采用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習題,例如一些計算長江、黃河長度,喜馬拉雅山的高度,青藏高原的面積等有關祖國壯麗河山的問題,在教師講解問題的同時對學生科普祖國美好山河、不同民族習慣等知識,讓學生擁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內心萌芽最初的愛國精神。
同時,教師可以在問題中設置問題,例如說在學習乘法的課堂上,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兩個班級打球賽,A班贏了B班。獲勝的A班請B班一起喝飲料。如果一個班的球隊里一共有7個人,裁判一人,飲料一瓶3元錢,那么A班的隊員平均每個人要出多少錢?”在學生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獲勝的A班要請失敗的B班喝飲料?”讓學生回答諸如“相互尊重”“和平相處”“運動精神”等答案,在活躍了課堂氣氛的同時進行潤物無聲的道德教育。
(三)課外的資源
1.社會調查
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在課外,也可以布置相對應的作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學習統計方面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類似于統計家里用過的塑料袋、統計自己某段時間內用過的方便筷子等涉及環保問題的物品,在講解的時候統計一個班級在這段時間內制造的垃圾隊自然環境的污染、進一步計算全國造成的環境污染,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灌輸保護環境的思想內容。
2.實踐操作
課堂上教師能夠教導的知識是死的,只有經過學習、使用、反復復習后得到的東西才屬于學生自己。教師在進行課后動手作業的布置的同時就可以進行相對應的德育教育課堂教導的知識有限,學生自己動手的話能得到更多,此為萬古不變之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課外搜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活動中學到更多知識,如在學習計算面積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實地去測算某片土地的面積,在全程動手測量的同時,不僅可以學習如何計算不規整土地的面積,更可以與此同時學習到農業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學到應該珍惜糧食的道理。
(四)學生實踐成果
教育并不是單方面的教師輸出知識、道理、價值觀,學生被填鴨般的被動吸收。單方面輸出的教育得不到最優的結果,互動是教育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德育的反饋主要途徑在于考試活動中的誠實與否。考試不作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而在試卷上很容易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這個學生是否是個愛偷懶的人、愛耍小聰明的人、誠實守信的人、勤奮刻苦的人,這些內容在試卷上很容易體現出來。從中教師相對易于得出平時進行德育教育的成果究竟如何。
(五)創新評價方式
因為中國的考試制度,對學生的評判標準很容易陷入“成績就是一切”的怪圈。很多人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然而在應試教育下很難有其他更公平的評價方式。在我國現階段社會背景和國情的前提下,想要改變這一點是不可能且不現實的,盲目跟風西方,只會越改越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教師需要改變平時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盡量避免做出類似于“你真聰明”這樣強調了天賦的評價,而是應該改為“你真努力”“你真善良”等稱贊學生后天的努力、為人和所得到的成果的評價。
教師需要更重視學生能夠做出改變的后天因素,如勤奮、認真、嚴謹、善良,因為這些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做出改變或變得更好的要素,而天賦則是無法改變的。重視后天因素的學生才能夠比別人更加積極地砥礪自我,最終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三、總結
德育活動是培養一名學生人生價值的重要教育行為,這種教育不應該僅僅只存在于一兩節不受學校重視的課堂上,而應該是每一科目、每一位教師都注重的重點。數學是一個看似理性冰冷的學科,但這并不意味著數學課上就不可能進行德育活動了。在數學課堂上能夠進行的德育活動有很多,這需要每一位教師重視起來,正確而積極地看待德育活動和智育活動之間的關系,在課內和在課外雙管齊下,最終能夠做到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同時進行知識和品德的雙重培養。
參考文獻:
[1]焦輝全.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點點滴滴[J].科學咨詢,2016,(06):39-40.
[2]石生有.小學數學課程中滲透德育的踐行與思考[J].小學時代,2014,(11):44.
[3]朱寶麗.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德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3,(09):23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