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要:高中語文是高中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學習成績,語文學習素養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作為高中語文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并且在興趣和積極性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新時期; 高中語文; 高效課堂; 方法途徑; 教學方法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并不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培養,只是一味地和學生談學習內容和學習效率,這樣就導致很多高中生沒有興趣學習,越來越反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很多學生覺得語文教學枯燥乏味并且缺乏學習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中生在學習中的細節沒有得意完善。因此,作為高中語文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培養,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到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本文根據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對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以下幾點方法淺談。
一、創建良好的高中課堂學習氛圍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并不注重對班級氛圍的創造和打造,覺得只要教給學生學習內容即可。其實不是這樣的。哲學上說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作為老師來說,我們應該知道,一個班級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環境的不同,也會對學生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廣大語文老師應該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打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如何打造良好的課堂范圍和環境呢?首先,老師可以通過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部分入手。比如說在課前課后,老師應該提前進入教室,與學生進行一些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活躍性,幫助學生提前進入到狀態中來,這樣學生在課前就能夠具備活躍的思維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面無表情,課堂壓抑枯燥,授課語言一直處于一個調子上,缺乏高低起伏和生動性,這樣都在很大程度上會讓學生對語文課堂提不起興趣。因此,作為老師,應該在教學中努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動力。比如說,上課的時候,老師應該注重語言的生動形象和轉折,這樣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才能夠得以提高。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該注重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勵學生,如當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老師要加以表揚和鼓勵,及時挖掘出學生的亮點和自信心,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在學習中越學越有自信。很多老師認為高中的學生不需要精神鼓勵,其實不然,在高中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鼓勵。另外,在課后,老師也要注重與學生進行交流,不要一下課就離開教室,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生一些關心,與學生進行簡單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增加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有利于提升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作為老師來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展示豐富的教學。尤其是高中生來說,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程度和范圍更加廣闊,如果高中語文老師僅僅以書本上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以及用語言來進行講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寬度和廣度,并且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拓展和進步。因此,高中語文老師應該最大程度地利用多媒體來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和豐富教學形式。比如說,以往老師都是用口述和板書的形式來進行授課,有了多媒體,老師可以提前將備課內容儲備在多媒體中,在課堂上只需要輕輕點動鼠標,就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另外,作為老師來說,還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比如說,老師可以準備一些視頻和音頻,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另外,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學生進行競爭學習,老師可以用多媒體制作一些競爭形式和獎勵機制,學生在獎勵機制的激勵下,能夠更好地組織起來進行學習。另外,作為老師來說,還可以用多媒體來拓展課外知識。對于高中學習內容,很多內容是需要進行課外銜接和補充的,很多時候老師會用紙質的內容和試卷對學生進行補充,很多學生看到視覺就覺得頭疼,相反,高中語文老師可以用多媒體來說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得意提高和進步。另外,多媒體引入教學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進行定期復習。比如說,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需要復習和鞏固,老師可以將重要的知識點提煉出來,讓學生根據以往的課件進行復習和鞏固。為了方便更多的學生學習和復習,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學生還可以對老師的教學課件進行拷貝和整合,進行課后復習。這些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力。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語文老師,應該意識到語文教學效率與課堂氛圍是有重要聯系的。廣大高中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意識到和利用教學現狀,對學生進行組織以及有意識地改善教學方法和提升學生學習教學內容的積極性。作為高中生,也應該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提升師生默契配合程度,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整體學習效率的更好提高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李梅. 試論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有效實現學生的情感遷移[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9).
[2] 石曉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知識遷移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