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青
摘要:區域活動使我們當前普遍采用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是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通過自由、自主、自選的方式來開展的一種游戲形式。區域活動中的同伴、師幼之間、幼兒與活動材料之間都存在豐富的問題情境,這些都成為幼兒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的基礎。
關鍵詞:區域活動;幼兒;問題解決
問題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問題解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問題普遍存在于人們的世界里。人類掌握知識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隨時解決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從某種角度講,解決問題是一種高級形式的學習。我國的學者邵瑞珍指出,“問題解決”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面臨新情景和新問題時,發現它與主客觀需要的矛盾而沒有直接解決的對策時,所引起尋求處理辦法的一種心理活動。[1]波利亞認為,“問題解決”是發現一種擺脫困難和繞過障礙物的途徑,以達到無法在瞬間達到的目的。[2]《3-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3]可見,幼兒園教育也以及開始關注幼兒問題解決能力。
一、同伴自由互動有利于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一種具有開放性質的教學活動形式,它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體現在幼兒在活動區中的自由度,幼兒可以自由的選擇游戲伙伴和游戲材料。建構主義者認為,同伴之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幼兒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幼兒通過與同伴之間的自由交往和協商,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有利于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有義務提供各種形式的區域活動,比如混齡區域活動、特色區域活動、體育區域活動等。區域活動有別于集體教學活動,它主要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活動區,保證了區域內的幼兒有著共同的興趣。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之間一起協商活動目標、活動規則等;活動中遇到問題引導幼兒善于觀察,同時要積極與同伴探討和交流一起解決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分享意識;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幼兒自評、同伴互評的方式,讓幼兒講述一下在活動中遇到的難題,并說明自己是怎樣解決的。通過討論,孩子們爭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介紹經驗是過程的再現,從中讓所有幼兒得到了經驗的共享和梳理,同時又為下次活動提出來解決問題的設想。這種交流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反思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從而促進幼兒相互學習,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師幼和諧互動培養幼兒問題解決能力
雖然區域活動是以幼兒為主體,但并不是教師就可以放任不管。區域活動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教師應扮演觀察者、支持者和引導者角色,通過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引導和支持,促進其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活動開始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有準備豐富有序的環境,一個開放有變化的、有多種探索發現機會的環境,讓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嘗試、發現和解決問題;活動中,教師應成功為幼兒的“玩伴”,多從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欣賞幼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積極表現并給予正面評價,讓幼兒充分體驗問題解決的喜悅。幼兒遇到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解決出現的問題,通過恰當的引導,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的方法,提高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啟發幼兒說說自己對活動的看法、活動特點及自己面臨的困難,也可以讓幼兒把問題帶回家,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在下次的區域活動中,孩子們介紹自己的答案,分享經驗。通過整個活動,幼兒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運用身邊的工具來表征問題,如幫助幼兒畫草圖、制作觀察表等方式整理思路,從而為成功解決問題提供支持。教師還要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如在科學區,教師可鼓勵幼兒在實驗前講講自己的猜想、假設、實驗步驟,以幫助幼兒理清思路,不斷豐富知識經驗,促進其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
三、無言的溝通也會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言的溝通主要體現在幼兒與區域活動中的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幼兒的智慧起源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幼兒思維發展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其決定幼兒主要通過實際操作進行學習,豐富有趣的學習材料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究欲望,而且還可以為幼兒直接經驗的來源和認識周圍物質提供橋梁。要使區域活動成為一種幼兒自主性的探索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就要投放豐富的材料。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發展現狀調整和投放材料,材料的變換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在與不斷變換的材料互動中產生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多提供開放性、低結構的材料。開放性材料是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建構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物質基礎;根據幼兒年齡發展特點提供多層次的材料,幼兒在身體、智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往往存在差異,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在理解每個幼兒發展狀況和興趣需要的基礎上,提供多層次的材料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探索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都能在“最近發展區”內自主探究、獨立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體驗,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
提高自我效能感。[4]
區域活動彌補了集體教學活動在同伴互動、師幼互動、幼兒與材料環境互動中的不足。區域活動現在已經成為幼兒園重要的教育活動之一。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教師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觀察、探索的活動。幼兒根據活動的意愿選擇區域,自由自發地探究材料,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有益補充,滿足不同兒童的個體需要。
參考文獻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 R.M.加涅.皮連生,王映生等譯.學習的條件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秦晴,孫民從.通過區域活動提升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探析[J].幼兒教育,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