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薇
摘要:“豫”文化,遠流長。河南景區眾多,具有豐富和悠久的歷史底蘊,吸引大量國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感受中原文化之魅力。因此,旅游景區外宣翻譯就是河南省景區的名片,在宣傳和弘揚“豫”文化,發展旅游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河南省部分景區的很多外宣材料并無英譯文字,且現有的英文景區介紹中也存在錯誤之處,景區翻譯工作有待完善和改進。筆者通過暑期對河南省若干景區的翻譯調查,從文化翻譯觀出發,歸納翻譯錯誤,分析錯誤成因,提出改進策略,并對景區內無英譯文字的宣傳材料進行完善。
關鍵詞:景區外宣;文化翻譯觀;改進策略;完善
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和中華文化對外宣傳力度的加強,我國旅游業進一步迅猛發展。拓寬旅游市場對我國省區增強經濟實力、提高影響力和知名度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使華夏文化更好“走出去”的有效途徑。河南省作為文化大省,林州紅旗渠、石板巖鎮、鄭州櫻桃溝、新鄉劉莊、平原博物院等景區正逐漸走向國際,景區內外宣文字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大省形象,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意義重大。
一、景區外宣翻譯
景區外宣翻譯,全稱為景區對外宣傳翻譯,是對外傳播景區特色,使世界了解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改善我國對外形象的重要手段,包括旅游宣傳冊、公示語、景區簡介等。黃友義表示,外宣翻譯工作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黃友義在談及外宣翻譯時又言:“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努力跨越文化鴻溝;熟知外國語言習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因此,景區外宣翻譯要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差異,采取適當翻譯策略按照國外游客的思維習慣去把握翻譯,例如:類推、改譯、增譯、省譯等,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景區外宣翻譯就如同一座橋梁,使國外游客跨過中西文化差異的鴻溝,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如何規范景區翻譯,做好外部宣傳,真正傳遞中國聲音,是河南省部分景區的薄弱環節。筆者以河南省不同級別景區的外宣翻譯為調查對象,于2016和2017年帶領暑期實踐隊實地走訪林州紅旗渠、鄭州櫻桃溝、石板巖鎮、新鄉劉莊、平原博物院等地,收集到眾多英譯不規范的外宣材料,并為部分景區無英文翻譯的展區增添英文翻譯。
二、河南旅游景區外宣翻譯現狀——以河南省若干景區翻譯為例
(一)拼寫錯誤。在所收集到的錯誤景區翻譯材料中,拼寫錯誤約占35%的比例,大都是由于印刷時疏于審核造成,但這樣的低級錯誤不僅會給外國游客造成疑惑,使其難以理解景區介紹,也有損景區形象。例如:在某景區簡介中,將所有的“i”字母都印刷成“O”,如:“meeting”錯譯為“meetOng”,“inspect”印刷成“Onspect”,令外國游客不知所云,實為尷尬。
(二)語法錯誤。語法錯誤包括主謂不一致、單復數、時態、成分殘缺、標點錯誤、指代不明等,也是景區翻譯中常見的錯誤類型。例如:在劉莊史來賀紀念館中,展區內的一句翻譯為:“In 1978, comrade Shi Laihe took photo whiling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on cotton association eastablishment and academic report.”在此句中,“photo”是可數名詞,“拍照”應譯為“took a photo”或“took photos”,根據語義判斷,不只是“拍一張照”,因此應該被譯作“took photos”;“while”是連詞,無現在分詞形式,表示“當……時候”,但此句中卻是“whiling”,形式一變,意思大相徑庭,是指“while”作為動詞時的現在分詞形式,一般表示“消磨、打發(時間)。又如:將“歷經五十年的的艱苦奮斗”翻譯為“During over fifty years of hardship”,“during”和“over”皆表示“經過某段時間”,都用在此處語義重復。
(三)中式思維嚴重。漢語和英語隸屬的語系不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中國人在將漢語翻譯成英語時,會受母語的影響,翻譯成“具有漢語特征”的中式英語,不能將漢語的文化內涵、風格和特色完整、準確地傳達給外國受眾。中、英機械對譯現象在景區公示語翻譯方面尤為普遍。如:在紅旗渠景區中,將“出口”直接譯為“Way Out”,而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的最新《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準,“出口”應譯為“Exit”。在劉莊進行調研時,發現其將“社會主義新農村”翻譯為“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完全逐字對譯,而此處將“new”置于“socialist”前更為合適。
(四)“少譯”或“不譯”。在景區簡介中,往往有大量生動優美的描寫性段落,以形成真實的畫面感,有利于游客更好地了解景區的特色文化,感受歷史底蘊,體悟中國文化。然而,在英文譯本中,只是用簡單的詞匯簡要介紹一些歷史史實,并未將“文化”真正譯出。例如:石板巖鎮的扁擔精神紀念館,其內只是陳述石板巖供銷合作社在哪一年做出什么事跡,并未真正用英文向外國游客詮釋出“艱苦奮斗、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的扁擔精神。平原博物院中的對于文物的英文介紹也很是簡練,只包括基本信息,描寫性英文介紹很少,不利于外國游客真正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淵源。
三、河南省景區外宣翻譯改進策略
(一)政府加強監督和管理。 部分景區為減少翻譯成本,直接在網上機器翻譯或找未達到一定專業水平的大學生進行翻譯,造成眾多翻譯不規范之處。因此,政府應加強監督和管理,參照《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準,要求景區修改翻譯不規范之處,完善外宣翻譯工作,以維護我省景區形象,真正傳播“河南好聲音”。也可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對于能發現景區翻譯錯誤并以適當形式向景區負責人反饋的游客,給予一定獎勵。
(二)打造高水平的景區翻譯人才隊伍。景區可與有聲譽的翻譯公司合作,加強對景區翻譯人員的培訓力度,管理程序化,并采取“景區翻譯資格認證制”,堅決不任用水平不高、文化意識不強、缺乏責任感的譯者,避免“胡譯”現象,同時提高景區翻譯行業的整體素質。
(三)明確翻譯原則,規范翻譯規則。 據“文化翻譯觀”: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需要重視文化與文化的交流,因為它根于語言所處的文化之中。因此,譯者翻譯時應明確翻譯原則——實現文化的交流,采取多種翻譯策略,關注受眾,考慮外國游客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不可簡單直譯,讓譯文承載歷史文化,讓不同文化間的信息有效傳遞。同時,中國翻譯協會、國家標準制定機構等相關部門應密切配合,加強景區翻譯標準化建設,行成景區翻譯標準體系,為譯者提供參考標準。
四、結束語
“一帶一路”戰略理念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臺,對于河南景區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面對景區翻譯略有滯后的現狀,理應不斷改進和完善,打造好中原文化的名片。
參考文獻:
[1]劉曉康,李彥.面向受眾,重在效果——以讀者為中心的外宣翻譯[A].《青年文學家》2001(9X)。
[2]李靜.淺談漢英翻譯中的“中國式思維”誤區[A].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
[3]田園.基于文化翻譯理論的旅游英語翻譯策略探究[A].《安徽文學月刊》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