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網絡迅猛發展、技術的普及給教學過程中的要素均帶來了巨大變革,選擇網絡進行自我提升的人越來越多。本文將在網絡課程的基礎上對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進行初步探究,認為過程性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其導向與激勵作用,不僅要評價學習的綜合成績,還應該對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表現給予實時動態的反饋。
關鍵詞:網絡自主學習;過程性評價;網絡課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18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強國必先強教,突出促進公平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注重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1]。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已成為各個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隨時隨地學習的新形式注入到學習當中,一方面解放了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卻大大增加了評價的難度,總結性評價已然滿足不了新形勢的需求,而過程性評價的效果愈發突出,有效的過程性評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彌補個體差異、適應不同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更能夠實現個體的終身學習,可謂意義深遠。
1 研究背景
在國外自主學習思想早在20世紀前就已經提出。初步投入實驗是在20世紀初到60年代;在60年代其自主學習的研究就已經達到高峰,并逐步系統化。相比我國的自主學習研究,其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初步投入實驗研究卻比國外要晚10-20年。90年代至今,世界各國都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網絡逐步登上歷史舞臺,有關網絡自主學習的研究便呈現爆炸式的增長。網絡自主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擁有更多的自主性,相比傳統學習,同一時間段內學生的學習行為類型更為豐富、習慣的暴露也更加明顯,傳統的評價已然不利于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因此,研究將在網絡課程基礎上對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進行初步探究,發現在網絡課程中要積極推進以學習者面向過程的評價方式;其重點不在于鑒定,而在與導向與激勵,不僅要評價學習者的綜合成績,還應對學習行為給予實時動態的反饋、通過規律掌握準確預測成績等。
2 研究現狀
近幾年的學位論文關于網絡學習的形成性評價研究較多,但對過程性評價的研究卻相對較少,自2005年劉革平的博士論文《基于數據挖掘的遠程學習評價研究》開始,模糊數學綜合評價的理論開始逐漸應用于學習的非量化評價;期刊雜志中以過程性評價為研究主題的文章數量相對較多,但其內容還是局限于傳統評價的網絡搬家,并沒有利用信息技術發揮過程性評價的優勢。
如今國內的大量網絡課程都開始設計添加評價功能,像中國大學MOOC、V-class學習平臺等。分析現狀,平臺和資源的建設是網絡學習研究者比較注重的問題,而學習評價依舊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己經開展評價工作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教學軟件的評價、制定關于課件和網絡課程評價的標準與規范等,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反饋和評價還缺少足夠的研究[2]。
3 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模型
網絡自主學習是指在網絡環境中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持續變化的行為方式[3]。雖然在實際教學環境中,網絡自主學習不僅方式多種多樣,所在的環境也是千差萬別,內容更是包羅萬象,但我們結合學習與評價的過程,卻可以設計出通用的網絡自主學習過程性評價的一般模型,以指導過程性評價方案的基礎設計與實施[4]。
4 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個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需要確定考量能夠實現教育目標的種種因素,本研究采用塔型結構,將因素形成若干個一級指標,再將每個一級指標分解成若干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分解成若干個三級指標,依次向下進行。
研究中還舉出不同課程之間的共性與特性,根據不同的學科課程的不同要求和目標等進行聚類分析,通過科學劃分具有相同過程性評價標準的學科來定義聚類不同的變量,再運用專家打分法針對不同類篩選出各級指標,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并對各指標的內涵、標準做相關規定。專業的指標體系結合聚類的不同變量權重以此來簡化合并,最終形成動態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過程性評價的意義、增加過程性評價的普遍適用性。
5 信效度檢驗
由于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是進行評價工作的基本依據,它的科學化程度直接決定著評價方案的水平,決定著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故本研究還要對過程性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信效度的檢驗,以保證過程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與有效性,不斷對模型及指標體系進行完善。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強調“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5],可見未來自主學習能力必將是學生所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教育的根本就是提升個人,實現終身學習的過程。而今網絡資源下的自主學習已占據主體地位,網絡自主學習的評價不應再僅僅是個人、資源、知識的獲取等簡單因素,也不應再是數字或一些總結性評語,而應該是在此基礎上更科學、更能真實展現學生各個指標發展的寫實性反饋評價。有價值的評價不僅可以促進學習主體的知識獲取,還能彌補個體差異、適應不同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個體的終身學習、實現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C].2012:58-65.
[2]秦換魚.網絡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
[3]陳華安.網絡環境下高中地理自主學習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
[4]李紅梅.在線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設計[D].河北大學,2008:14.
[5]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J].地質職工教育,1999(01).
作者簡介:息靜思(1992-),女,遼寧興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