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莉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但在倡導自主學習的同時不能削弱教師的指導地位,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要加強必要的指導,選擇好指導的切入點。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習方法;有效指導
在平時的聽課中,我發現一些課堂教學存在著“指導不足、自主有余”的現象。一是對自主學習的本質意義理解不清。認為既然強調自主學習,教師就應該盡量少講,因此在一些需要教師指導的地方,教師指導不力、不到位,從而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二是形式上的自主學習。如小組討論,學生沒讀書就討論,走過場搞形式,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這些自主學習徒有虛名。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主學習能力有限,教師應加強必有的指導,還要選好指導的切入點。
一、語文自主學習“導”在學習的方法上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是把現成的東西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學生就受用一輩子。”要想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能夠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橋》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找出五句描寫橋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這五句話的意思。
學生讀第一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橋。
問:你覺得這是一座什么樣的橋?
學生回答:窄窄的。
老師追問:只是窄?聯系上下文再想想。
學生頓悟:這是通向生存之門的唯一小道。老師問:為什么?學生答:因為只有一座。
老師評價:你能抓住關鍵詞,真會讀書!“只有”說明這是鄉親們唯一的通道,因此,這橋就是鄉親們的生命之橋。然后指導讀讀第一句。
指名讀,寫“橋”的第二個句子:人們跌跌撞撞地想那木橋涌去。
師問:從這句話你有感受到什么?你從哪些詞體會到?
小組讀第三句: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
師問:這時候人們還慌亂嗎?不慌亂,從哪個詞看出來?(學生依次回答)。
師提醒:找關鍵詞是學習的好方法,而且還要懂得邊讀書邊批注……
這一教學從“橋”切入,單項突破,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橋的重要性,為理解主人公的行為、品質打下基礎,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注重學法的指導,強調要抓住關鍵詞、作記號、聯系上下文理解、讀出句子背后的意思等學習方法。所以,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時,要考慮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引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自主學習。
二、語文自主學習“導”在知識的疑難處
歌德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紙上的話,一只眼睛看紙的背后。文本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字背后常常隱藏的更深層次的意思。由于學生受年齡、知識水平、認知經驗的限制,不容易發現字背后的含義,在理解字背后的含義中會遇到愈多疑難,產生困惑,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畫龍點睛的點撥可以讓學生撥開迷霧、茅塞頓開。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珊迪》一課時對兩個跑字咀嚼:
句子1:“我給了他一先令,他轉身就跑了”。
師問:“我”指誰?“他”指誰?
生答之后再讀句子,讀著讀著有同學就有問題冒出來:
生1:小珊迪,為什么拿著錢就跑?
生2:小珊迪,為什么跑的那么快?師:請你們仔細地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說明理由。
……
句子2:“我換好零錢往回跑的時候被馬車撞了。”針對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入研讀:小珊迪在換零錢時,為什么要跑?如果是走的話,他會被馬車撞嗎?不會。這一跑又跑出了什么?……
針對課文中兩句話中的兩個“跑”字,該教師引領學生沉潛文本,生成問題,緊扣著兩個“跑”字進行文意探尋。如學生在對第一個“跑”的解讀中悟出了:這一跑,跑出了小珊迪的餓極了,冷極了、窮極了。也就是對小珊迪貧窮可憐的涵詠體悟。這一個跑字使本課的知識推進點、能力養成點、感情激發點得到了一個螺旋推進,引領學生走進了小珊迪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知道是有效的。
三、語文自主學習“導”在文章的關鍵處
每一篇課文都有教學重難點,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教師要時時指導、點撥。在課文的關鍵處、過渡處、銜接處以及表達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走進文本感受到課文的弦外音。如:在教《愛如茉莉》一課時,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描寫茉莉花的詞語。(潔白純凈、平淡無奇、縷縷幽香)再出示茉莉花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師問:誰能用這三個詞語把茉莉花跟其他花比較,說說茉莉花帶給你的感覺?學生各抒己見。
老師總結:是的,與艷麗的玫瑰、華貴的牡丹比,茉莉雖然---(生:平淡無奇)但(生:潔白純凈)散發著---(生:縷縷清香)。
接著老師引導:把這樣的茉莉與你剛才體會到的爸爸媽媽之間的愛聯系起來,你對“愛如茉莉”有了哪些自己的理解與體會?
生:爸爸媽媽的愛都體現在生活細節里,雖然都是小事,但散發著縷縷清香,就像茉莉一樣。
師:是的,平凡的小事真切的愛。
生:爸爸媽媽的愛并不熱烈,但是很溫馨,像茉莉一般。
生:爸爸媽媽的愛純潔、美好,非常樸實像茉莉。
師:體會很好。就像同學們說的,這愛是樸素的、平凡的、溫馨的就像茉莉一樣,雖然---(生:平淡無奇)但(生:潔白純凈)散發著---(生:縷縷清香)。
以茉莉的意象統攝全文、于種種細節處著力刻畫如茉莉一般平淡純凈的父母之間的愛,是此文的妙處所在、個性所在。引領學生感悟此文的寫作特色是本課的難點。老師如上所述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本體愛和喻體茉莉之間內在一致的特征便如撥云見日、水落石出。
四、語文自主學習“導”在課文的空白處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作者故意在文中留下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的藝術空白,讓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體味蘊含在更深層次的寓意。由于學生年齡小,體會膚淺,往往遺漏了這些,這就要教師適當的點撥、引領,讓學生領悟其中暗藏的玄機,這對理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寫作意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至關重要。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親抱著不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的堅定性念,在廢墟中挖了36個小時,歷經艱險終于救出兒子。學生通過品讀很容易感受到父愛的偉大,而兒子的偉大,學生感覺不到。因父親作者是濃墨描繪的,而兒子的偉大相對來說作者是輕描淡寫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根據父親在廢墟上挖的情節,想想兒子在廢墟下等的情景,如兒子會想什么?和同學說什么?會做什么?等等來感悟兒子的偉大之處。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點,使學生學有所得;在學生困惑之處畫龍點睛,使學生豁然開朗;在課文關鍵之處給以引導,使學生茅塞頓開;在課文空白之處給以點撥,使學生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朱作仁:《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