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鐘 張博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作業法、文獻資料法、歷史追溯法和分類法等方法,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南蛇傳說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本文從地方文化發展的角度對符南蛇傳說的傳承動力,傳說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與影響以及作為探討符南蛇傳說的保護現狀以及傳承方式。
關鍵詞:符南蛇;現狀;傳承人
中圖分類號:G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25-01
一、符南蛇傳說形成
符南蛇,又名符玉輝(約公元1465—1502年),原儋耳郡玉城鄉大朗地村人光村公社管轄(現國營新盈農場管理),明代海南黎族領袖。據儋州歷史記載,明代弘治年間,因明朝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以及無情壓迫,使得儋州民不聊生,百姓叫苦連天。因此不斷出現農民起義反抗朝廷斗爭。其中已符南蛇為首的農民起義最為出名,流傳至今。弘治十四年夏,在符南蛇的統領下,農民軍誓師起義,兵分三路“刻箭傳約,三州十縣聞風響應”。其統領的義軍攻打儋耳、昌化等州縣,占領感恩城,臨高縣城也“危在旦夕”。義軍與明朝朝廷抗衡之烈火燃遍大半瓊州大地,以風卷殘云之勢給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關于符南蛇的民間傳說很多,比較傳神的當數儋州市光村鎮的七十二個天坑的故事,我小時候聽過但記不太清了。就是說符南蛇是蟒蛇的化身,神力過大,對連年干旱、民不聊生遷怒于天上,曾將一棵樹折彎當引將箭射向天庭,正好射到玉皇大帝床頭,差點要了玉皇大帝的命。玉皇大帝大怒,派天兵天將調查,得知符南蛇藏于光村瓦屋山一帶,于是命雷神下凡到光村,用雷鑿在瓦屋山辟出了七十二個天坑①。符南蛇死后,埋在光村屯積海邊五色沙坡上②。符南蛇死后陰魂不散,經常托夢農民反抗朝庭壓迫,在海南民族中起到重視的精神領袖作用。為了推垮群眾的精神支柱,官府找來了各路道士,最后決定挖開符南蛇的墳,將烏鴉黑狗血淋在尸體上,才將符南蛇的邪氣壓住。
二、符南蛇的保護現狀
(一)符南蛇山歌創作
符南蛇故事山歌儋州山歌l79首, 其中幾首如下:
1.挖掘符南蛇故事,遺予世代等人知 。
苦身不怨集資料,編寫牛山七宇詞。③
2.大朗地是原始址,宗祖太公同宿居 。
籍貫儋耳郡管轄,玉城鄉下管當時 。
3.后搬瓦屋山居住,,選值福地處安居 。
蹤跡遺留到現在,名聞古代到今朝。
4. 他爹名叫符慶詩,祖宗五代知書詩。
家有銀錢千萬貫,田地千頃數有余 。
5.母是王氏人女子,十六七歲知題詩。
年逢二八良緣配,百年夫婦愛常時。
6.天賜喜星光四至,南蛇④繞上棟梁居 。
吐出青煙人母肚,懷孕出生玉輝兒。
7.母爹育養四賢子,愛習武藝練刀鏢。
兒子三人兄共弟,后又出生個女兒 。
8.詩書樂禮都明事,愛跟哥嫂論書詩。
日而習文夜練武,丫頭陪小姐常時。
9.嫂是糯村人女子,居且張屋地安居 。
張秀蓮是她名姓,配予玉輝在當時 。
10.張秀蓮是他妻子,玉葉相配伴金枝。
鯉魚自有蓮花配,家有賢妻福有余。
(二)舉辦鄉土文化研究會
筆者走訪文化館了解到2014年12月24日儋州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在海頭鎮七柏榔村舉行座談會,紀念農民起義領袖符南蛇遇難512周年。據考證, 符南蛇(約1465~1502年)原名符玉輝,又名符蚺。儋州七坊峒(今海頭鎮七柏榔村委會七坊村)人,明代黎族起義軍領袖。符南蛇平素喜歡使槍弄棒,善長箭法,與峒人符那攬、符那樹、王細保等結拜兄弟,在當地頗有號召力。明代弘治年間,海南西部各州縣官府貪得無厭,勾結土司,欺詐百姓,符南蛇組織漢黎群眾,揭竿起義,擁兵七萬,號稱十萬,攻陷感恩,圍攻儋州、臨高等地。弘治十五年(1502年),符南蛇在戰斗中中箭受傷,為避免官兵逮捕,在七坊投塘自盡。官軍占領七坊峒,同年十二月起義被鎮壓。
三、關于符南蛇傳說保護的思考
(一)保護的重點在傳承和傳承人
民間傳說的保護,廣而言之,民間文學的保護,重點在根據其固有特點建立和健全一個適合時代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機制,從而使產生和流傳于農業文明條件下的傳統民間傳說,在現代條件下仍然能夠得以繼續傳承。而居于這個機制核心的是傳承人,講述者,故事家,歌手。故事家是民間故事傳說的主要載體和得以傳播、傳承的關鍵。
但傳說有傳說的特點,傳說的特點與傳統戲曲也不同,它是最具群體性的一種民俗文藝表現形式,而不是戲曲那樣專業性很強的表現形式,因此,傳說的保護措施要依其特點而定。已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名錄和第二批國家級名錄推薦名單的傳說項目,保護單位也都提出了一些代表性傳承人(講故事家),盡管他們不是國家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而可能是省級或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一般說來,對于一個傳說項目來說,不大可能有一個杰出的傳承者,甚至不大可能像長篇史詩的演唱者那樣以長時間演唱和游吟演唱為業的藝人,而是一些生活在老百姓中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只是在茶余飯后、閑暇時、給村民們講講故事。要保護現有的傳說講述者、故事家,只要他們能講述他們記憶的傳說故事,而且在他的周圍有一些聽眾,有講故事和聽故事的環境,那么,傳說故事就不會絕種,民間文化的傳統就不會中斷。
(二)建議將已立項的成果編輯成冊
其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是21世紀由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啟動的一項以非物質文化資源普查、保護、傳承、弘揚為指歸的國家戰略。
自2003年初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至今,開展試點、普查、到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的公布,前后花費了5年多的時間,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各社會團體和研究機構,分別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其二,內容構成的大體設想:編輯這樣一本(套)叢書,至少要包括下列內容:
(1)總序和每卷的導言;
(2)21世紀初對該項目所作的調查報告(包括歷史淵源、流傳現狀、主要傳承者和傳承譜系、相關的民俗事象、向周邊地區輻射流傳情況、研究歷史與研究結論、其他);
(3)本地主要傳承者口述的文本及本地流傳的文本的記錄稿;
(4)全國其他地區流傳資料的記錄文本的匯集;
(5)圖像(包括年畫、古小說、戲曲等書、舊日歷、火花中的插圖,工藝品上繪制或鐫刻的圖像,等);
(6)索引;
(7)相關照片。
這樣一部國家民間故事選集給民間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注釋:
①至今光村瓦屋山一帶仍保留七十二個天坑遺址.
②此個白沙分五種顏色,很神奇,而且有一古墓碑仍存在,據說是符南蛇的,是否真實無法考證.
③據史載,明期弘治年間瓊州府(現海南者)地區曾出現過一位家喻戶曉的農民英雄領抽,其名叫符南蛇。經搜集其平生事跡編成儋州山歌。現將山歌內容以講述形式訴予世人,以顯英雄傳奇人生.
④符南蛇(公元1465-1502年),實名符玉輝。因相日傳其為蟒蛇精轉世,故世人稱之為符南蛇.
參考文獻:
[1]林壯茂.符南蛇生平新考[J].儋州:儋縣修志通訊,1988.
[2]李大海.不甘隨地老[J].椰城2009(14)..
[3]夏征農,陳至立.大辭海 民族卷[M].上海:世紀出版社,2012.
[4]劉德仁.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辭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