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新形勢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對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三因”為視角,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為切入點,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嘗試對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具體路徑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親和力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79-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的要求和殷切期望。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三因”要求與“親和力”的關系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因事而化”,就是根據大學生實際關心關注的問題實施教化,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大學生實際關心關注的問題結合起來,將熱點、難點、疑點,講細講活講透,盡量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想關注點有效對接。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因時而進”,就是內容要與時俱進,方法要有吸引力,要緊扣時代脈搏,使教學內容反映時代聲音,教學形式新鮮活潑,得到青年學生真心喜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因勢而新”,就是要善于借助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使青年大學生明大勢、知大理、順大道,抓住新背景下的時代話題,幫助大學生答疑解惑,真正做到引領學生。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不僅要研究其實體性的要素,如:教育主體、教學設施等,而且要注重其非實體性的要素,如親和力對各個教育環節滲透所起的作用等。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就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踐活動對教育對象所具有的親近、吸引、融合的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產生的和諧感、親近感、趨同感。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三因”要求與“親和力”的關系
1.“三因”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的要求
當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各個要素之間存在不銜接的狀況,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途徑越來越顯得滯后和薄弱;同時大學生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素也正逐步增加,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在新的時代要求呼喚下,在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下,必須提升其親和力。
2.“親和力”是“三因”要求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旨在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等方面,但是目前,其作為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基礎教育在實際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上公共課難,上政治課更難””成為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一個普遍感受,而枯燥、無趣、乏味、老套等也成為了許多大學生的感受。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必須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為重要切入點。
二、“三因”視角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當今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下,國內國際環境的影響,帶來的必然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加豐富和復雜,所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因素必然是多樣、多層的。
(一)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問題
在一些高校,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將思想政治理論課邊緣化,讓學生自主“選學”,課程的“過時論”“無用論”“僵化論”“否定論”不同程度存在。這些錯誤思想和認識,造成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學“親和力”難以實現,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協同連貫性問題
由于現實中許多主客觀復雜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依然存在,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是很科學,如部分教師理論功底不扎實,其能力與形勢發展的需要和擔負的責任不相適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是一樣的等等,因此上述問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的尷尬局面,故兩者之間彼此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的傳遞有賴于“親和力”。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載體問題
在教材上,由于時間差等因素的存在,難免還有滯后于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其內容上,基于理論的表述,難免過于理論化、概念化和抽象化,在教學方式上,依賴于傳統的課件講解,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吸引大學生的興趣,換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課載體缺乏親和力。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的路徑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認識、教學、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與形勢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就勢必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必須重點突破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教學吸引力,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放在核心位置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體現和顯著特征,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endprint
思想政治工作實質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在實踐中必須圍繞學生,這要求教師把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與學生共同學習、研究、探討,因此,實踐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向前發展,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精力和重點放在對問題的研究上,對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對現實感到困惑的問題、在理論上存在的難點和疑點問題進行攻關研究,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思想、貼近客觀現實、貼近時代特征。把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教師所能發揮的用武之地極其廣闊,教師的價值、作用、能量將得到充分的體現,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目標也能夠變得更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思政課教學內容能夠入耳、入腦、入心,這是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是突破口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實質上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通過自身的的態度、方法、素養等方面聯系和帶動學生,尤其是與學生之間產生發自內心的親近和信任,從而在這種真摯流露的情感力量,有助于提升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
網絡社會信息傳播多而雜,當今高校的學生一般都是90后的學生,其作為網絡原生態的主體,使得學生掌握的信息甚至多于、快于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養成,才能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產生親近、和諧的力量,產生感染、凝聚的力量,才能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理論深度,有針對性地、深入地回答學生關心的問題,使其真正提高思想認識。
(三)堅持以受教育者為本是基礎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必須要求我們要想搞好此項工作,只有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而在現實中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觀點及疑問卻被忽略,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不到有效發揮,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特點,因此堅持以受教育者為本,在親和力教育中,需要重點注意找出教育者及教育對象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所產生的感情共鳴,從而拉近彼此問的距離。由此,可以充分利用親和力、融合性及吸引性較強的教育模式,使親和力得到充分張揚,人們的信任及親近感會隨之提升,主體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也會隨之增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親和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親和力是當前思想政治載體和環境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課程,而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時也改變著環境。所以,更為重要的則是要不斷主動地開發、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大學生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思維敏捷、智力發展達到高峰,易于接受新知識、新思想,對先進技術和知識有著特有的直覺和敏銳,而高科技這些特性很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有效運用,可以說,一方面要對“已有載體”必須充分的認識,但仍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互聯網猶如一支無形的觸角伸延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能提供的內容和形式是非常豐富的,也是非常復雜的,這有待于我們不斷研究與發展,以使這把令又刃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功能不斷得到加強。 另一方面對于“新興載體”,它以虛擬的方式再現實客觀實踐的過程,探索客觀實踐不能完成或不能實現的過程,虛擬實踐是客觀實踐的繼續,所以,在高校現實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管是工作方式、教育內容,還是管理模式都要努力實現與學生虛擬實踐的完整結。因而,要充分發揮網絡載體的功能使之具有協同性,如當今時代,手機和互聯網是青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我們要善于把教學內容運用到移動互聯網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新技術中去,搭建師生互動交流的橋梁和平臺,建設“慕課”等在線課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才可能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綜上所述,面對價值標準的多元與作用強化的現實,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從觀念、內容、形式、方法、途徑、手段等多方面給予學生“新”的感覺。學生能隨時感到教學新鮮、新穎、新奇,并產生“新”的需求和欲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具有了親和力,才能使教學內容堅持在改進中創新,使正確的“引導力”在與環境“牽引力”的博弈中勝出,使教育對象在選擇、權衡中確立正確的“參照系”,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規劃人生,形成健全人格,從而著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陳桂蓉,練慶偉.反思與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價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3]劉恩華.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親和力”[J].現代大學教育,2003.(3)
[4]李春,周守紅.試論當前高校德育的親和力[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12)
[5]劉懷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親和力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6]李春.新時期高校德育親和力研究[D].西安:西南師范大學,2004.(3)
[7]練慶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3)
[8]錢雅文.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9.(3)
[9]石書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增強四種意識[J].思想理論教育,2009.(10)
作者簡介:
王丹丹(1985-)女,漢族,重慶南川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