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珠葉
【摘要】文學作品閱讀在初中語文中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可見文學作品閱讀在中考語文占有相當的比重,是不無道理的。那么,掌握文學作品閱讀答題的有效對策,也成了我們決勝中考的必要條件。文學作品閱讀,我們可以從“整體感知,運籌帷幄”、“典例精析,體悟規律”、“立足文本,認識感悟”、“調集庫存,融匯整合”等方面著手,提升中考質量,積淀閱讀元素。
【關鍵詞】文本 方法 整合 規律 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96-01
《語文考試大綱》中文學作品閱讀主觀題分值高達17分,占總分的14%;也就是說:“語文得文學作品閱讀者,得高分。”文學作品閱讀復習是后階段學習的總結及提煉,為達到鞏固的目的,需周期反復,交替再現。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進行高效的復習呢?筆者對近年廣東中考文學作品閱讀的命題進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如下方法:
一、整體感知,運籌帷幄
如《考綱》中的“理清思路,整體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學生得分率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缺乏整體把握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普遍存在理解膚淺、以偏概全的現象,容易鬧出了“盲人摸象”的笑話。如何才能避免以上現象?只有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才能達到運籌帷幄的理想境界。
《文心雕龍》中“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方法得當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對閱讀材料作整體理解,邊讀邊思考文章的文章思路,主要內容,作者的情感變化,表達的主旨等方面。在此基礎上仔細地審析題干,弄清題目要求,抓準題眼,然后在篩選、提取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提煉、概括。注意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的客觀規律。如2014年《怯懦》中第17題“根據小說的情節,以陳葉為陳述對象,完成表格”這類題型主要考查的是概述小說的發展和高潮的內容。首先,就按照“誰+做了什么事+結果怎么樣”的思路來概括。題目明確要求以“陳葉”為主人公,接著,根據表格已有的“地點和情節”提示來鎖定答題區間分別是第四、七段。然后,分點的答題區間篩選、提取信息,分點概括。(概括時要注意簡潔)按照框架思路模式,更能通過感知精彩文段,跳出為答題的應試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
二、典例精析,體悟規律
文學作品閱讀中,想達到“一覽眾山小”的理想高度,必須有“典例精析,體悟規律”的方法。常言道:“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
文學作品閱讀復習除了關注知識體系的形成,更應關注學生答題時的思維品質的培養,使學生由慣性被動地應付完成,到主動思考學習。如《考綱》“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細節”等都是常見題型。這就需要抓好典型題型,悟出規律,實現高效復習。對此,主要從寫人方法(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入手去剖析,抓住關鍵的抒情議論語句去體會;其次著眼于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來品味人物的特征。這樣,方能正確把握。如《母親養蝸牛》中要求細讀文中“先是,兒子問它們為什么還沒長大,而母親肯定地回答——它們分明已經長大了”、“后來是,兒子確定地說,它們已經長大了,不是長大了些,而是長大了許多。而母親總是搖頭——根本沒長。”這兩句,任選一個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樣表現人物心理的?此題是屬于賞析精彩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手法。先思考這兩句運用了什么人物描寫方法——語言描寫;還要結合語境,把自己設想成當事人,推斷兒子和母親的語言表現出他們當時怎樣的心理。如兒子問“為什么還沒長大”,后來又“確定地說,它們已經長大了”,表現出兒子想吃蝸牛的急切心理。而母親“肯定地回答——它們分明已經長大了”表現出母親為蝸牛長大感到的自豪。從母親“總是搖頭——根本就沒長”則表現出母親舍不得蝸牛被吃掉的心理。從上述的思路架構中,得出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答題套路:要結合語境,把自己設想成當事人,推斷出人物在此時此景中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然后用第一人稱的形式組織語言寫出答案。品味賞析題要想賞析到位,就應該從人物描寫方法著手,回歸文本,聯系人物的思想情感。又如2015年《集中營的課堂》19題聯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的加點的詞語,分析其表達效果。思考“一怔”是運用了什么的描寫方法?——神態描寫。“一怔”也表現出沙寧的意料之外;從而推斷出沙寧對于謝達來到集中營意圖的疑惑不解。通過此類引導訓練,學生深入文本,進入角色,領會藝術形象的精神境界,實現人與作品的情景交融。
三、立足文本,認識感悟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換而言之,閱讀帶有強烈的個性化體驗,學生對作品的體驗也是多元化的。立足文本,走進文本的深處,學生不僅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還會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如2015年《素顏如雪》19題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舉一例說說你心中的“素顏如雪”。此題型先回歸文本,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體現主題的句子,接著結合文中或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加以組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根據文學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閱讀文學作品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能在閱讀中得到情感熏陶或思想啟迪,并能表述自己的感悟。突出強調審美體驗,讓考生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作品,答題的過程也是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的過程。
四、調集“庫存”,融匯貫通
每一道具體閱讀題的解答需要運用有關知識,但不需要學生已具備的所有知識。因此,當確定了考點、明辨了題型之后,學生應迅速在大腦的“知識庫存”中調集有關知識,提取有關經驗和能力,并且進行篩選、梳理、組合、調整,以備解題之用。
因此,在復習時還應讓學生積累一些必備的術語。如文章結構的術語:(首段)“設置懸念,為下文輔墊”;(中間段)“承上啟下”;(結尾段)“首尾呼應,埋下伏筆”等。概括內容有關的術語:“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深化主題”等。在考試時解答表現手法、文章內容方面的作用試題時,就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庫存”儲備,迅速調集出與之相關的術語,然后再認真分析題干要求,聯系上下文,選擇相對應的術語作答。如2016年《平衡》18題簡析第④段在內容和結構上分別有什么作用。第一,看題目內容鎖定在第④段,思辨第④段內容與全文的關系,經思考調集出是插敘;交代了“我”和小王一家并不熟識的背景,并寫出了“我”猜疑他們進“我”家的原因。接著,結構上(在文章的中間:承上啟下),思考整理得出:承接上文“我”的疑惑,引出下文“我”進家查看及老婆要換鎖等事件,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從上述的答題過程,得出:審題時必須注意問題所在段落,還要遵循“段不離篇”來思考問題。再調集語文閱讀方法術語。最后,綜合以上信息進行篩選和整合,組織語言答題。萬丈高樓平地起,所謂庫存,就是學生人文與知識的積淀,在平時教學與答題中注意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積少成多,匯流成河,也將讓學生一生受用。
只有認真切透考點要求,才能使中考復習減少盲目性,增加科學性和針對性,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考生明確了考點,掌握答題技巧,努力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就能準確答題。總之,如果我們能將這個中考的舵把好,做到知己知彼,那么,我們的學生定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2017年廣東省初中畢業生語文考試大綱》
[2]《文學作品整體閱讀指導》劉紅梅著
[3]《中考文學作品閱讀題的高效解讀策略》朱為群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