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晶晶 張瑞雪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初中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初中語文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本文將在網絡環境背景下,研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使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日后學習語文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網絡環境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98-01
在網絡環境中,對學生的教學模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各個初中學校教師都在嘗試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學生展開教學,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1.網絡環境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進行網絡閱讀教學,有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內容也不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新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1.1閱讀內容創新。網絡中蘊涵大量的信息,并且緊追時代的發展,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可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并且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不斷更新閱讀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內容更加貼近生活。
1.2閱讀內容廣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通過互聯網,收集很多在線教學材料,改變了以往只能依靠教材內容的局限性,使閱讀內容更加廣泛。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不同題材、時代的文學作品,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1.3促進學生的交流。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在閱讀一篇作品時,能夠與不同國家、地區的人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學生可以通過留言、微博、郵件、論壇等方式進行,使學生能夠有效交流,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
2.網絡環境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
在互聯網平臺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正確的進行篩選,不能盲目的讓學生閱讀,不能使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由于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網絡信息技術全面普及到課堂教學中,是必然發展的形勢。多媒體教學設備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很好的進行利用,便會大大降低課堂教學質量。這便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不但更新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閱讀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中。以往的教學模式,便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來對學生展開教學,使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便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一味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忽略學生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也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收集濟南冬天的視頻,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使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也要同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2.2教師做好備課工作。 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網絡信息多種多樣,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不僅要為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更要深入到每個環節中,針對課堂出現的預想之外的事情也要有所準備。如果教師不能合理的安排,便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方向,初中學生缺乏一定的控制能力,導致學生不能有效的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便可以通過網絡,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動畫故事,使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前,一定做好備課工作,收集好相關的教學材料。如,教學《資治通鑒》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掌握更多有關的史實,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內容。文言文并不向其他文學作品容易理解,學生能夠通過播放的視頻,更好的掌握內容。使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2.3教師的實際課堂操作。利用網絡進行教學,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點后,教師做好適當的引導工作即可。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在閱讀后,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做好及時點評工作。保證學生能夠有效提高閱讀能力,并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有效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注重對學生正確的引導。
3.結束語
在網絡環境下,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文學作品,提高了學生鑒賞能力以及語文綜合能力。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教學活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使其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吳鳳艷.淺談網絡環境中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5:54-55.
[2]李國慶.網絡環境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02:5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