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櫻
【摘要】學生生命活力在數學課堂上主要體現為蓬勃朝氣,主動學習思考。新課標下的“課堂生命活力”具體到數學學科,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數學教師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構建有利于學生生命發展的課堂教學,賦予數學學習生命的活力、解放學生的生命活力,體現自身的生命活力,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生命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37-01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課堂生命活力
生命只有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才能快樂成長,才能被激發活力。課堂不是關押學生的籠子,而是一個讓學生自由發展數學能力的生活空間,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1.傾注愛意,平等合作
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教師還要敢于蹲下來看學生,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惟有師生間充滿愛意,平等合作,才能激起師生的積極性與生命力。
2.賞識的眼光,激勵的話語
有調查顯示:大約有84.4%的學生希望老師對他們多鼓勵、少批評,希望老師對他們多多關心。教師要有較強的賞識能力,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激勵者,恰當的激勵性話語和行為能溫潤學生,激勵學生,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老師相信你!”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說“你先試試,輕輕地說給老師聽”,“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看,說得多好、多響亮呀”。在激勵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學習和發展。讓每個學生在被賞識被激勵氛圍中成長,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實施“三大解放”,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孩子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所以我們應該解放孩子的嘴巴,雙手,頭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煥發生命的活力。
1.解放孩子的嘴巴,提供表達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口語的交際功能越來越顯得重要,未來的創新人才不僅要能說而且要會說。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堵住孩子的嘴巴,教學中可通過孩子獨立大聲說、同座練習說、四人小組互相說等形式,讓每個孩子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調動孩子表達的積極性。例如每當一節新課結束前,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學了這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需要和大家探討?讓孩子“實話實說”,充分抒說自己的感受,有多少說多少。孩子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就會個個躍躍欲試,充分表達。在課堂上多組織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合作交流,為每個孩子提供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在討論中孩子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表達能力。
2.解放孩子的頭腦,提供思考提問機會。
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思維時間和思維空間,沒有機會質疑、提問。我國一位著名科學家說過:“什么叫名師?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師,而是善于啟發誘導,讓你敢問、樂問和善問并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把著眼點集中于自己的課堂提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提問,吸引學生繞有興趣地熱烈地討論、積極思考,漸漸產生一種想要自己提問供大家討論的欲望。同時,教師的提問還在發現問題的方法等方面為學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師自己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問。在平時的每一堂課中,教師的提問要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在學“通分”時,要比較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大小,可提問“能直接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嗎?那要比較,先要做什么?這一步叫作什么?”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解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學生通過聽課,可從老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欲望和興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為此,教師可讓孩子抓疑難點進行思考質疑問難,鼓勵孩子多提問題,學會提問題。孩子能在疑難處自己思考,發現問題,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處,本身就是一種好學、樂學、主動學習的體現,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