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高師和聲課程是音樂理論教學中重要的一門課程,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和聲課程與合唱、曲式與作品分析、鋼琴即興伴奏等課程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融合性。論文提出“一體兩化三貫穿”——大和聲教學觀的教學思路,為高師和聲教學提出了新思路。
關鍵詞:高師和聲教學;大和聲教學觀;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242-01
和聲課程作為作曲四大件(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之一,在音樂理論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成為鋼琴即興伴奏、曲式與作品分析等課程的基礎。高師和聲課程教學目的在于:掌握大小調和聲體系中和弦的結構及和弦序進的基本規則;掌握四部和聲寫作的記譜法、和弦音的排列、和弦之間的連接方法、能夠熟練的進行原為和轉位正三和弦的四部和聲寫作;能夠合理地運用正三和弦為簡單的旋律配置四部和聲;能分析一般中、外樂曲中常見的和聲現象;掌握初步的和聲寫作技能。為音樂表演、編寫歌曲伴奏與小型合唱曲、學習有關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打下基礎。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教學旨在培養具備綜合能力、具有實踐教學能力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因而,各門課程教學即要保證縱向的學科專業性,又要保證課程之間橫向的關聯,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全面能力的目的。和聲課作為音樂理論課程的重要一個環節,其教學模式與理念具有重要意義。高師和聲教學“一體兩化三貫穿”---即大和聲教學觀及教學模式為和聲課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和聲教學“一體兩化三貫穿”理念的基本內涵
“一體兩化三貫穿”的和聲教學理念:一體,是指和聲教學貫穿西方大小調和聲體系為基礎。和聲理論歷經發展和演變,已形成多種和聲體系。如古典主義大小調體系和聲、現代主義和聲體系、在吸收大小調體系和聲基礎上,結合中國五聲調式而形成的中國民族和聲體系等等。然而,應用層面最廣,能夠適用于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活動的仍然是古典主義大小調和聲體系。因此,在和聲教學及大和聲教學理念的其他課程教學中,要貫穿大小調和聲這一體系,強調三度和弦為基本的和弦疊置方式,重視和弦的功能性與調性中心的鞏固這一理念。兩化,指的是大小調和聲體系、民族和聲體系這兩種和聲體系的分化。在和聲課程教學和實踐過程中,大小調和聲體系作為基礎,其理論體系與實踐運用均起到決定作用,然而在一些民族旋律的配彈和實踐過程中,民族和聲體系同樣具有實踐價值。因此,和聲教學在大小調體系的基礎上,適時加入民族和聲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教學,互為補充。三貫穿是指將和聲課程與聯系密切的合唱、鋼琴即興伴奏、曲式與作品分析等三門課程結合起來,在這三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出和聲課程相關知識點,將和聲基本原理與相關理論實踐運用到相關課程教學的過程中。
二、“大和聲”教學觀的基本理念
將和聲課程教學與相關課程串聯起來,在其他課程教學中,強調和聲理論的實踐運用,這種思路便是大和聲教學觀的基本理念。所謂大和聲教學觀,是指和聲教學與相關理論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在和聲教學中體現出其他課程(如曲式作品分析、鋼琴即興伴奏等)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融匯和聲基本知識理論。從而達到課程之間融會貫通,互為補充的作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合唱、曲式作品分析、歌曲鋼琴伴奏等課程均可以納入大和聲教學。
合唱教學中貫徹大和聲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學生分析合唱作品的和聲配置,可以鞏固相關和聲連接,和弦配置等和聲課程的相關知識點。二是通過學生分聲部聽唱和聲連接,體會和聲效果。在和聲教學中,讓學生唱出四部和聲,體會和聲實際音響。與合唱教學中,分析合唱作品中和聲配置與聽唱和弦色彩不同,即興伴奏課程中貫穿的和聲相關理論和知識點則主要集中在鍵盤和聲。一個方面表現在歌曲旋律的和弦配置,另一個方面表現在和弦的織體化設計。
曲式與作品分析中體現的大和聲教學觀主要體現在:通過和聲分析的方法來劃分音樂的曲式結構。一方面,在和聲分析中,通過和聲終止式的劃分,能夠確定音樂的句逗,從而進行音樂結構的劃分。另一個方面,通過和聲分析中的調性分析和轉調分析,確定音樂材料的對比與變化,從而確定音樂結構的劃分。
三、如何在教學中貫徹大和聲教學觀
(一)形成共識,統一觀念
改變以往每門課程各自為陣的教學理念,形成共識,建立起大和聲教學理念,在相關課程的教學與實踐過程中,體現和聲教學的基本理念。
(二)注重師資能力的培養
形成大和聲教學觀,須提高各科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與理論素養,尤其是必須熟知和聲課程基本理念,基本知識點。能夠結合教學實際內容,適時結合和聲課程相關理論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楊馬轉.和聲教學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2(02).
[2]李向京.高師和聲教學內容改革芻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3]馬春明.對高校音樂專業和聲教學的新思考[J].藝術研究民,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