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剛
【摘要】作業是小學教學活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評價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高、情感體驗的最平凡的手段。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要巧妙而富有創意地將知識、情感、態度融入其中,激發學習的樂趣,滿足學生主體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關鍵詞】作業 人文關懷 情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50-01
作業是評價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高、情感體驗的最常用手段,是我們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作業掌握所學,獲得滿足感。但是僅憑一次作業是很難對學生的作業做出判斷的,所以如果能夠設計最優化的作業,就能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作出推斷,進一步評估學生的成績。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粗淺的體會:
一、課前作業注重“導”,積極探索熱情高
在新課前,學生對新的知識會有強烈的學習需求。作為老師就要抓住機會,設計切合學生需求的預習作業。預習是學生在聽課前,預先了解新課內容,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好比外出旅游前,先看一下導游圖,粗略地了解一下要瀏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
在學《圓柱體的表面積》前,我就給學生一個任務:動手測量家里屬于圓柱體的面積(用“面積”來表述學生容易理解),學生們便進行了課前探究,有的想出先測量圓柱體的底面積,后將一張紙將圓柱的側面包起來,再量一下那張紙。通過課前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索出最簡單的計算方法。課前作業給了學生探索的空間,降低了課堂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二、課中作業貴在“巧”,樂做樂學顯個性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話意味著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為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也應如此。由于機械反復的操練,學生對作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課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得巧,采用自主完成,合作學習等多種參與練習的方式,使學生樂做樂學,彰顯個性。
1.在自主性作業中夯實所學
獨立自主的作業是課堂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內要完成的個體作業,老師設計的內容應簡練一些,設計的環節應簡單一些,且要有一定實踐性、典型性。如教學《判斷一個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一課時,讓學生在學完時獨立判斷一系列數,及時使老師檢查一下學生對新知的理解程度,同時掌握了哪些學生的理解力較強,哪些學生還須進一步指導。
2.在合作性作業中不斷提升
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我們應布置一些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完成的作業練習形式。在學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后,可以設計“包裝禮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禮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禮盒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可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樂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這一作業中學生會自主地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合作,在分工合作中互相學習,鞏固所學,提升能力。
三、課后作業 “妙”筆生,好學善學效果佳
課后作業老師們往往認為學生學習有很大的空間,有更多參與體會的機會。但必須設計得“妙”,注意融知識性、人文性于一體,才能發展學生的內在潛能,變作業練習為學習動力。
1.設計層次性作業,增強學生自信
新課標提出這樣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1]。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既要對所有的學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時也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得好。如教完周長的計算后,可設計這樣的分層作業:
基本級:爺爺給菜園圍籬笆,菜園長8米,寬4米,要用多長的籬笆?
提高級:爺爺給一面靠墻的菜園圍籬笆,怎樣圍籬笆最短?
如果學困生不能完成提高級,則可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完成。這樣的分層布置作業,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學習負擔,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收獲,品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2.設計生活性作業,拓寬學習空間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樹立大教育的觀點,要走出課堂,以課內促課外,去參加實踐。教師在這新理念的指導下,應把學習空間拓展到自然社會,并把“時代活水引入課堂”,課外生機勃勃。如學習了長度單位,讓孩子測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自己腳步的長度,算從學校到家里的路程;認識了人民幣,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買買學習或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又如,學了面積計算后,讓學生測量并計算自己房間的面積,如果你房間里鋪30cm×30cm的地磚,需要多少張。給父母提一個裝修計劃。這樣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學得輕松,學得有意義,能學到課堂上得不到的實踐經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處處皆生活,生活處處皆數學。
3.設計趣味性作業,提高學習的樂趣
孩子只有有興趣,才有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根據教材的要求,在設計作業時,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做”變成“愛做”,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十以內加減法后,設計一個親子游戲的作業,拿出十以內的牌,當父母拿出一張牌時,孩子拿出另一張能和它組成10的牌,并說出幾和幾組成十,十可以分成幾和幾。學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學。在學習“數的整除”這課后,我設計一道作業,1讓學生猜老師的電話號碼,猜出后立刻打電話。( ) 一位數中最大的偶數。( )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最大的一位數。( )7的最小倍數。( ) 既是偶數又是質數。( )2和3的最小公倍數。( )6和9的最大公約數。( )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的積。2讓學生根據自己家的號碼也仿照著編一下,第二天給自己的好朋友猜。在這一作業中學生猜出號碼撥出去,接電話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師,學生非常高興。在編題的過程中也絞盡腦汁,樂此不疲。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2]。課堂是老師與學生創造的,作業也是老師與學生創造的。老師與學生同是學習的生命線,如果設計作業時留一定的時間,空間給學生,就能讓學生獲得自信,熱情,快樂,煥發出人文關懷與生命情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endprint